山東7月18日電(通訊員 劉磊 李碩)醫療衛生“三下鄉”,科技造福人類。青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同學以“醫路同行”為主題,成立了以“同行者”為團名稱的社會調研考察服務團隊,7月18日,團隊赴濱州市惠民縣人民醫院及濱州市中心醫院開展考察調研活動。
問卷調查 記錄民情與民意
同行者團隊通過戶外采訪,上門入戶調研等方式,發放填寫調查問卷,了解社區各年齡段人員對現代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了解程度及體驗感悟。活動中,團隊成員細聲詢問,認真聽取居民心聲,仔細記錄,了解他們對磁共振成像檢查的認知程度、體驗反饋、自我建議等各方面的信息,并對居民反應的問題及提出的建議進行詳細的記錄與整理。

問卷調查現場圖。團隊供圖
隊員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居民對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是此檢查耗時較長,一是磁共振檢查一般需對病人進行過程掃描,二是成像所需時間較長,計算機需對接收到的電磁波進行影像重建。其次,較偏遠地區居民對此項檢查的認知較少,自我保健意識較差。此外,檢查過程中噪音過大,一些居民難以接受。通過詢問,一些居民還受經濟與認知條件的制約,存在有病情不治療的情況,引起隊員們的重視。問卷調研活動中,居民提出的問題與建議為隊員們前往醫院開展實踐調研提供了借鑒。
參觀調研 加深體驗與了解
同行者團隊來到惠民縣人民醫院參觀考察,受到了醫院相關部門的支持。在醫院專業醫師的帶領下,隊員們見到了磁共振成像儀器的真面目。在不影響醫院工作及病人診治的情況下,隊員們認真觀察儀器的運轉過程,做好記錄。同時,醫生還在空閑之余,耐心為隊員們講解使用磁共振掃描儀器的專業步驟及注意事項,隊員們認真傾聽,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提問,進一步加深體驗。

圖為醫生為隊員講解。通訊員 劉磊 攝
在濱州市中心醫院,隊員們現場聽取了放射科主任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與步驟的講解。主任提到,磁共振成像技術還有著很大的潛力與進步空間,不具有輻射性是它最大的優點之一,通過選擇不同的脈沖序列和不同的成像時間,磁共振設備還可形成各類型的圖像,方便醫生觀察。但同時,成像時間較長、成像質量有待提高、噪音過大是目前磁共振成像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實踐過程了解與學習的內容,應用于創新創業實踐項目,改善醫學圖像的質量,提升成像速度,是同行者團隊此次實踐最重要的目標與收獲,也對于病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為隊員在聽取講解。團隊供圖
體驗服務 實際行動助醫療
隊員們在護士的帶領下,來到門診部幫助處理病人問題,做來院登記等,體驗半日護工工作。在門診部前臺,護士站的工作人員進行注意事項的講解并安排任務后,隊員們開始為病人進行住院登記,解決病人詢問的問題。“生命至上,愛人如己”,護士們以病人為中心,隨時待命,接收病人及其家屬來電。問候多一點,觀察細一點,記錄準一點,經過半日體驗,隊員們才了解護士的不易,默默付出,為醫療事業做貢獻。

圖為隊員們在進行來院登記。團隊供圖
同行者團隊緊緊把握“科技,文化,衛生”的背景,投身社會實踐,切身了解當代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現狀。在問卷調查中,隊員們聽取民意,將居民反饋記錄成文,并對回收問卷進行了分析總結,為實踐考察參觀提供了一手資料。在參觀考察中,隊員們耐心接受醫院安排,認真傾聽。在半日護工體驗中,隊員們端正服務態度,嚴肅看待工作,注意自身禮儀,對待患者親切體貼。實踐隊的同學們對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感悟頗深,紛紛表示自己將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刻苦學習,積極投身實踐,不斷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并表示會將所聽,所見,所聞應用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以期為“科技造福人類”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