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7月4日電(通訊員 李曉倩)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
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弘揚非遺文化,以非遺激活鄉村經濟增長潛能。2022年6月28日至7月1日,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惟精惟一”實踐隊于山東日照開展了本次“以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構建”國粹之美“將來時——以日照市為例探索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實踐活動。本次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線下實地調查,線上實時交流,問卷調查協同海報宣傳等手段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發放問卷調查,分析認知程度
6月28日,為更全面了解群眾對非遺的了解程度和對非遺保護的關注程度,實踐團隊針對不同群體,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利用調查問卷來收集多樣化的信息。
線上調查結果顯示,青年一代由于新興事物頻出,吸引青少年注意力,導致青年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觸較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低于中年群體。線下調查結果顯示,中年一代由于童年時期對非遺文化接觸較多,對于非遺文化具有濃烈感情,此群體對非遺文化較為了解,對非遺的保護政策的關注度程度高于青年群體。基于此次調查結果,團隊成員認為針對青年一代需加強線上的科普宣傳,針對中年一代需在線下舉辦非遺展示活動。拓寬非遺文化的發展道路,進而重燃非遺活力,以非遺文化賦能鄉村經濟,助力我國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游工坊博物館,探日照非遺現狀
6月29日至6月30日,為深入了解日照市非遺傳承發展現狀,實踐團隊在日照市黑陶博物館、日照博物館、兩城黑陶工廠、五蓮縣劉氏盤扣工作館等地進行采訪參觀。
6月29日,實踐隊員參觀了五蓮縣劉氏盤扣工作館,與非遺傳承人劉冬梅老師進行交流,劉冬梅老師認為,如今盤扣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盤扣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由此可見,為傳統盤扣隊伍吸收新鮮血液,是目前推動非遺盤扣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6月30日,為提高資料多樣性和普遍性,實踐團隊成員通過參觀日照博物館和黑陶博物館等方式,深入學習了日照黑陶歷史淵源和其陶文化發展歷程。據了解,黑陶文化又稱
龍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其有色如墨,聲如鐘,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其中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具有典型的黑陶文化特征,其產業發展現狀極具代表性。
團隊成員為加深對黑陶的了解,前往兩城黑陶工與兩城黑陶非遺傳承人劉加東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談論話題主要圍繞“黑陶工藝與黑陶手藝人對目前黑陶行業的看法,態度”等話題展開。
據悉,劉加東老師于1991年開始潛心研究黑陶制作,作品先后獲得十幾項省內、國內大獎。一件成品黑陶,不論大與小、簡單與復雜,一般要經過選料、過濾、沉淀、拉坯、修坯、雕刻、陰干、磨光、燒制等諸多工序。劉加東老師從開始的喜歡、好奇,到后來的癡迷,他把自己的半輩子都奉獻給了黑陶。
對于黑陶行業現狀,劉加東老師直言:“目前黑陶行業早以不復往日繁榮景象”為了緩解機械化生產下手工業的生存壓力,兩城黑陶工廠將黑陶與現代化旅游相結合,以黑陶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開拓黑陶發展路徑。兩者互相依托,以實現重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線的目的。
制作宣傳海報,助力非遺傳承
7月1日,為助力非遺文化的宣傳和傳承,社會實踐隊員針對問卷調查中出現的問題,考慮趣味性、美觀性、創意性等多方面因素,設計了日照黑陶海報和劉氏盤扣海報,以實現提升群眾對非遺文化興趣,滿足宣傳非遺文化的目的。
日照黑陶海報以為蛋殼黑陶高柄杯大背景,中央為四張實踐隊員在兩城黑陶廠實踐照片,左邊兩張圖片為劉加東老師為實踐隊員介紹黑陶作品,右邊兩張圖片為劉老師親手演示黑陶制作過程并指導實踐隊員如何塑形。展示了兩城黑陶廠的實況與劉加東老師為黑陶傾注的心血。兩側采用對仗八字短句,簡明扼要點出日照黑陶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與其重要程度。
社會實踐團隊海報以墨汁滴入水中暈染畫面為背景,暗含非遺文化如墨汁一般均為萬古流傳的瑰寶的意蘊,標題位置為隊伍名稱,左上角的“非遺文化”表明了此次實踐的中心內容,下方文字介紹此次時間地點。海報左邊圖片均為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交流照片。海報最下方為此次實踐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