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5日,河北美術學院“布感未來・織藝傳承”實踐團在輔導員井孟邯的帶領下,走進河北省雞澤縣,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雞澤老粗布開展專項調研與實踐活動,以青年視角探尋傳統技藝魅力,用專業創意為非遺活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布感未來,織藝傳承”,實踐團以這句承載初心的口號為指引,早在活動啟動前便展開周密籌備。精心設計富有團隊特色的團旗、團服,通過線上會議明確活動細節,并與雞澤縣博物館、當地老粗布作坊提前溝通,為實地探訪筑牢準備根基。
“從博物館的歷史文獻到工坊的織布機,我們觸摸到了老粗布背后鮮活的文化基因。”實踐團成員在調研日記中寫道。活動期間,團隊先后走進雞澤縣博物館、詩經文化園與老粗布制作工坊三大核心站點,構建起“歷史溯源—文化感知—技藝探秘”的調研鏈條。
團隊先后走進雞澤博物館和詩經文化園,在博物館中,隊員們從豐富的展品和史料里,了解到雞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理解老粗布的歷史背景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詩經文化園,大家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著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老粗布制作工坊作為調研核心站點,隊員們近距離接觸到非遺技藝的精髓。手藝工人的每一個步驟都盡顯匠心。隊員們一邊用鏡頭記錄工藝細節,一邊與手工藝人深入交流,了解到當前老粗布產業面臨的現實困境——從業者多為中老年婦女,年輕人才稀缺,同時,純手工生產周期長、成本高,產品設計偏傳統,市場競爭力有待提升,這些發現,為實踐團后續思考非遺活化路徑提供了現實依據。


這次探尋之旅,不僅是對老粗布技藝的學習,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感悟與傳承。通過活動,隊員們深入了解了老粗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增強了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感。隊員代表表示:“老粗布的每一根線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有責任將這份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非遺的魅力。”作為河北美術學院的學子,我們也將帶著這份收獲與信念,在未來的學習創作中持續深耕,讓專業知識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在實踐中展現青年擔當、實現青春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