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夏日筑夢鄉村,青春支教共譜華章——“豫見石光”支教隊暑期支教活動總結
7月20日至8月4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南杉公益助學團隊“豫見石光”支教隊的15名大學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馮橋鎮孫路口小學開展了為期半月的暑期支教夏令營活動。從開營儀式的莊重啟動,到課程教學的逐步深入,再到家訪幫扶的精準落實,最終以熱鬧的運動會和溫情的結營儀式圓滿收尾。這支年輕的隊伍用知識與愛心,為鄉村孩子們的暑假增添了別樣光彩,也為鄉村教育實踐留下了珍貴經驗。
初遇:儀式啟幕,互動暖心
7月20日的開營儀式為支教活動拉開序幕。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緩緩升起,全體師生肅立致敬,愛國情懷在校園中悄然傳遞。孫路口小學校長徐志林對支教隊的到來表示歡迎,稱此次活動是“鄉村教育的及時雨”,并鼓勵孩子們珍惜學習機會。支教隊隊長簡蘭權介紹了為各年級量身設計的課程體系,從基礎學科鞏固到特色素質培養,展現了團隊的用心與擔當。

圖為開營儀式升國旗。鄭博涵 供圖
儀式結束后,各班開展的破冰活動迅速拉近了師生距離。“你畫我猜”讓孩子們在涂鴉中釋放天性,“逛三園”游戲則在歡笑中培養了團隊協作意識。陌生感在互動中消散,信任的種子悄然種下,為后續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
深耕:課程育人,調研賦能
支教活動分為兩個階段,課程設計層層遞進。第一階段以“適應與鋪墊”為核心,基礎學科與特色課程同步推進。文學課通過寓言傳說激發閱讀興趣,數學課用“超市購物”等場景化教學破解抽象概念,英語課借助兒歌與對話培養語感。特色課程中,美術課的毛線畫、石頭畫讓孩子們發現身邊材料的藝術價值,音樂課的電子琴教學帶領大家感受旋律之美,科學課的“大象牙膏”實驗則點燃了探索欲望。
第二階段升級為“七彩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教學效果。科學類課程新增“色素擴散”“非牛頓流體”“氣球火箭”等項目,用簡易材料演繹科學原理,培養探究能力;藝術課加入漆扇制作、黏土模型等內容,六年級學生的漆扇作品將傳統工藝與童真創意結合,成為課堂亮點;“心靈樹洞”課程由心理學專業志愿者主持,通過繪畫療法和團體輔導,為留守兒童提供情緒疏導;“小小演說家”課程系統訓練公眾表達,80%的參與學生進步顯著,成果展示會吸引家長全程參與,教學成效獲得一致認可。
在八一建軍節時,隊員們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特色教育課程,如愛國歌曲頌唱、“一顆紅星”手勢舞學習等,并且舉行了“八一”排字和升國旗活動。

圖為八一擺字活動。簡蘭權 供圖
第二階段,支教隊將家訪作為核心任務,3個調研小組完成了全校135名學生的家庭走訪,建立了詳細的教育檔案。數據顯示,35%的學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問題,28%缺乏學習興趣,42%的家長急需科學教育方法。
調研中發現,四年級學生孫詩尚雖身處單親家庭,卻熱愛讀書、作息規律;陳瑞浩三兄妹主動分擔家務,但因父母務工缺乏情感交流;三年級學生趙浩然聰明機靈,卻過度沉迷手機。針對這些情況,支教隊與家長共同制定解決方案:為孫詩尚推薦課外書籍,鼓勵其分享閱讀心得;引導陳氏兄妹通過書信向父母表達心聲;與趙浩然約定“每周限時使用手機”規則,用約定培養自律。這種“一戶一策”的幫扶模式,讓教育支持更具針對性。
收官:運動聚情,儀式寄望
運動會:多元賽場,歡樂飛揚
最后階段的運動會,成為孩子們釋放活力的狂歡盛宴,拔河、兩人三足、跳繩、貪吃蛇、趣味保齡球等項目輪番上演,校園里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拔河比賽中,各班隊伍緊握長繩,腳蹬地面向后傾斜,小臉因用力而漲得通紅。低年級學生站在隊伍最前方,用盡全力喊著“一二、一二”的口號;高年級學生則咬緊牙關穩住陣腳,汗水順著額角滑落也顧不上擦。當裁判宣布獲勝班級時,勝利的一方歡呼著跳起來,失利的隊伍雖有失落,卻主動與對手擊掌擁抱,展現出“友誼第一”的氣度。

圖為運動會當日的拔河比賽。鄭博涵 供圖
兩人三足項目里,孩子們用布條將腳踝綁在一起,喊著節拍同步向前。有的組合因步伐不協調摔在地上,卻立刻笑著爬起來重新調整;有的小組配合默契,像小馬達一樣沖向終點,引得圍觀師生陣陣喝彩。三年級的趙浩然和弟弟組隊參賽,平時總搶手機的哥倆,此刻卻緊緊挽著對方的胳膊,用“慢但穩”的節奏完成了比賽,賽后弟弟驕傲地說:“哥哥今天沒跟我吵架!”
跳繩場地被分為單搖和集體跳兩個區域。單搖賽中,孩子們像小彈簧一樣快速起落,繩子劃出的弧線幾乎連成一片;集體跳大繩時,8名學生排成一隊,在繩子擺動的間隙靈活穿梭,偶爾有人被繩子絆到,立刻有人喊“沒關系,再來一次”,團隊的包容讓整個賽場暖意融融。
“貪吃蛇”游戲里,孩子們手搭著前一個人的肩膀,排成蜿蜒的長隊,在劃定的區域內躲避“障礙物”(由支教隊員扮演)。隨著隊伍越來越長,轉彎時的協調性變得至關重要,前面的孩子輕聲提醒“左邊有障礙”,后面的孩子及時調整方向,整個過程像一場充滿默契的集體舞蹈。而趣味保齡球區更是笑聲不斷——用廢舊礦泉水瓶做成的“保齡球瓶”排列整齊,孩子們用皮球滾動撞擊,擊倒瓶子時的歡呼與沒擊倒時的“再來一次”交織在一起,連負責撿球的支教隊員都被感染,忍不住加入隊伍試了一把。
這場運動會沒有嚴格的名次劃分,卻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運動的快樂和團隊協作的意義。正如六年級學生在日記里寫的:“和大家一起玩的時候,感覺夏天都變涼快了。”
結營儀式:溫情回望,夢想啟航
結營儀式上,孫路口小學的教室里暖意融融。孩子們手捧親手制作的漆扇、黏土模型列隊展示,稚嫩的筆觸與奇思妙想贏得滿堂喝彩;“小小演說家”們再次站上講臺,講述支教期間的收獲,清晰的表達與自信的姿態讓家長們熱淚盈眶;音樂課上學習的歌曲響起時,全場師生齊聲合唱,旋律中滿是不舍與留戀。
支教隊為每位學生準備了定制證書,背面寫著專屬評語:“你的科學筆記像星星一樣認真”“漆扇上的向日葵,就像你笑起來的樣子”。孫路口小學校長徐志林在致辭中動容地說:“這11天,孩子們的眼睛亮了,笑容多了,這是最珍貴的改變。”支教隊隊長簡蘭權則承諾:“結營不是結束,我們會通過線上輔導、資源對接繼續陪伴大家成長。”儀式最后,孩子們將寫滿心里話的紙條塞給支教隊員,有的畫著牽手的小人,有的寫著“老師明年還來嗎”,樸素的文字里藏著最真摯的情感。
展望:長效幫扶,助力成長
此次支教活動構建了“課程教學—需求調研—資源對接—長效幫扶”的完整閉環。目前,支教隊正系統整理調研數據,制定長期幫扶計劃。隊長簡蘭權表示:“‘豫見石光’項目將立足商丘鄉村教育實際,未來幾年持續引入社會資源,擴大大學生支教規模,構建可持續的支持體系。”

圖為夏令營結束后隊員們與校長、教師們合影。鄭博涵 供圖
從開營時的初見拘謹,到結營時的依依不舍,半月的支教時光雖短,卻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隊伍,用專業與熱情證明:青春力量可以為鄉村教育注入活力,而教育的溫度,終將跨越山海,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通訊員 羅昊煒 鄧瑩瑩 朱宇飛 陳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