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 “溯源百廿承燭光” 社會實踐隊走進青島臧克家紀念館,在泛黃的手稿、珍貴的典籍間追尋詩人教育家的精神足跡,尤其在先生生前捐贈的木質書柜前久久駐足,于實物與歷史的對話中,深悟山大校史底蘊與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

“大家看這組書柜的木紋,雖歷經數十年,卻依然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厚重歲月 —— 這里陳列的 300 余冊書籍、手稿,都是臧克家先生精心收藏并捐贈的珍貴財富。” 伴隨著紀念館講解員的介紹,實踐隊隊員們的目光聚焦在展廳中央的深棕色書柜上。“臧克家先生捐贈的不僅是書籍,更是精神火種。” 隊員李同學感慨道,“作為山大護理學子,我們要像先生一樣,將‘服務社會、關愛生命’的理念融入專業學習,以‘燭光’之力傳承教育初心。
“1930 年,臧克家先生考入山大前身院校,受教于聞一多、沈從文等先生,這段求學經歷不僅奠定了他的文學根基,更讓他深刻踐行‘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校訓精神。” 實踐隊隊長結合校史資料向隊員們講解,“先生后來以筆為槍投身救亡圖存,又以教育家的擔當培育人才,這與山大百廿校史中‘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初心高度契合。” 隊員們一邊聆聽,一邊仔細觀察書柜中先生批注的《中國文學史》,扉頁上 “文學為時代立言,教育為民族鑄魂” 的紅色字跡,讓大家深刻體會到先生將文學理想與教育使命緊密結合的赤子之心。
參觀中,“詩人與時代同頻”的軌跡,映射著山大的使命擔當。抗戰時期,臧克家以筆為刃吶喊,山大師生亦以學識報國;和平年代,先生深耕創作,山大堅守“為國育賢”。這種精神延續,讓隊員們意識到:校史傳承不止是歷史回溯,更是精神接力。
此次探訪,實踐隊在臧克家紀念館里,打撈起校史中珍貴的人文片段。從詩人求學印記,到家國情懷傳承,山大百廿風華里的人文脈絡,正融入隊員們的成長底色。
實踐隊也將帶著這份人文滋養,深耕護理專業,用“人文+專業”的行動,延續山大傳承;也將把詩人與山大的故事講下去,讓更多人看見校史里的人文光芒,讓百廿精神在青春實踐中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