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1 日至 15 日,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 “描安致遠,繪愛同行” 青年突擊隊走進廣州越秀區大東街,用腳步丈量街巷深淺,以真情傾聽居民訴求,手繪完成無障礙地圖,為老城區無障礙環境升級貢獻青春擔當。目前,我國殘障人士總數超 8500 萬,其中廣東省約 600 萬。作為老城區,越秀區殘障人士占比高、老齡化突出,無障礙設施覆蓋率卻不足 40%,盲道被占、坡道缺失等問題亟待改善。為此,突擊隊攜手站內梁社工,共同開展了這場意義深厚的實踐活動。
活動期間,突擊隊按區域劃分小組,將調研計劃精準鋪開在大東街的各個角落。隊員們的身影穿梭于晨霧與暮色間,僅一天就完成 16 個居委會轄區的全面走訪,踏遍 20 余條主次干道的每一段路面。從核查街角便民服務站坡道坡度是否合規,到記錄各區域無障礙衛生間的具體位置與使用狀態,每一處細節都被仔細歸檔,為后續地圖繪制積累了詳實的地理與設施數據。
經過細致的前期調研,隊員們開始著手標注社區內分布各處的無障礙設施。底稿組匯總所有信息,經深入討論確定底圖參數后,啟動無障礙地圖底圖繪制。為讓地圖既實用又直觀,隊員們反復打磨配色方案與街道定位,結合 “畫世界 + 易制地圖” 工具,將傳統手繪與數字化手段融合,在筆記本上勾勒出街巷輪廓與草圖。與此同時,無障礙設施探查組分頭走訪各街區,細致記錄每處設施的細節情況。
隨后,終稿組成員接過底圖,認真描繪主要街道與大型標志性建筑,標注出坡道、盲道、無障礙衛生間、銀行、帶智能過街聲響提示的紅綠燈、便民服務中心等設施的位置與狀態;再借助易制地圖軟件,將手繪內容轉化為電子圖層,補充建筑圖標及設施參數(如坡道坡度、盲道長度)。
8 月 14 日,在大東街梁社工的帶領下,突擊隊隊員走進 4 戶殘障人士家中,與他們親切交流并分享繪制的無障礙地圖。交流中,殘障人士提出諸多寶貴建議:比如某處無障礙措施需在地圖上補充完善,帶盲人語音提示的紅綠燈應明確標注等。隊員們認真記錄后,回到社工站將建議落實到地圖中,最終完成終稿。實踐隊將地圖提交越秀區大東街社工站后,得到了社工們的充分肯定。后續,大東街社工站計劃將這份地圖融入文創產品,以此推廣無障礙理念,讓突擊隊的努力真正惠及殘障人士的日常生活。

圖為突擊隊隊員走訪殘障人士家中交流討論 郭彥希供圖
8 月 15 日下午,社區里舉辦了一場溫情滿滿的 “鄰里共話無障礙,攜手共筑暖社區” 議事會。突擊隊隊員與社區老人圍坐一起,圍繞無障礙話題展開交流。活動由大東街社工服務站的梁藹儀主持,隊員們通過簡單有趣的游戲拉近與鄰里的距離。議事會上,隊員何梓洋向老人們介紹了大東街無障礙設施的具體情況,大家認真傾聽老人在出行、生活中遇到的無障礙設施使用難題,以及身邊殘障人士的出行困擾。老人們分享了對社區無障礙環境優化的期待,隊員們一一記錄并積極回應。從小區坡道的便捷性到盲道的完善度,眾人各抒己見,為打造更友好的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言獻策。

圖為突擊隊隊員認真聆聽社區老人心聲 。李保國供圖
這場議事會搭建起了代際溝通的橋梁,讓無障礙理念深入社區。隊員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社區關懷,既關注老人的生活需求,更傳遞了對弱勢群體的尊重。相信在多方協作下,社區無障礙環境將持續完善,為老人及有需要的居民營造更溫暖、便捷的生活空間,讓社區真正成為 “有愛無礙” 的幸福家園。活動尾聲,社工梁藹儀為突擊隊隊長林浩天頒發優秀團隊證書,感謝隊員們一周來的付出,全體成員還合影留念。

圖為突擊隊隊員與社區老人的共同合影。 鄧卓暉供圖
回望這次 “百千萬工程” 中的大東街之行,隊員們深切體會到,無障礙需求并非只屬于殘障人士,更是所有需要使用無障礙設施的普通人的共同需求。隊員們用心繪制的每一份地圖,都承載著對社會的濃濃愛心;地圖上的每一條線,都連接著特殊群體的出行路;街巷里的每一步走訪,都飽含著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的民生溫度。
無障礙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是城市送給每個人的 “暖心禮物”—— 它既為特殊群體筑牢生活的 “底氣”,也會在我們提著重物、陪伴長輩出行時,成為便利的 “援手”。當我們多一分對無障礙設施的了解,主動守護盲道不被占用、愛惜每一處無障礙設計、在他人需要時遞上善意,越秀的每一條街巷,都將成為能被所有人安心擁抱的家園。畢竟,當 “無礙” 融入日常點滴,城市的溫暖才能真正抵達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