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湖北醫藥學院紅色千里行團隊踏上了丹江口這片充滿紅色記憶與時代擔當的土地,先后參觀了丹江口水質檢測指揮中心、丹江口市博物館以及金崗山烈士陵園,在學習實踐中深入了解南水北調工程,感悟偉大工程背后蘊含的奉獻精神與歷史使命。
團隊首站來到丹江口水質檢測指揮中心。一進入中心,現代化的檢測設備和實時更新的數據大屏便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工作人員熱情地向大家介紹,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沿線數億人民的用水安全。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指揮中心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水質監測體系,從源頭到輸水干線,對水溫、酸堿度、重金屬含量等數十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
在參觀過程中,技術人員現場演示了水質采樣和快速檢測的流程。團隊成員近距離觀察到,每一份水樣的采集都嚴格遵循規范操作,確保數據真實可靠。“我們的工作就像水質的‘守護者’,容不得半點馬虎。”一位檢測人員說道。通過講解,團隊成員了解到,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準,這背后是無數水質檢測人員日夜堅守、辛勤付出的成果。大家深刻認識到,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一項宏偉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生態保護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
圖為實踐隊隊員觀看習近平給丹江口環保志愿者的回信
隨后,團隊來到丹江口市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文物和詳實的史料,生動展現了丹江口的歷史變遷和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歷程。在南水北調專題展區,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實物,將團隊成員帶回到那段波瀾壯闊的建設歲月。為了工程的順利推進,丹江口數十萬群眾舍小家、為大家,毅然告別世代居住的家園,搬遷到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他們用無私的奉獻和堅定的行動,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丹江口市博物館
團隊成員在展柜前駐足良久,仔細觀看移民們留下的生活用品、搬遷協議等物品,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當時復雜的心情和崇高的境界。講解員講述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更是讓大家熱淚盈眶。許多黨員干部帶頭搬遷,積極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這些故事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南水北調工程背后蘊含的“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的移民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最后,團隊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金崗山烈士陵園。蒼松翠柏環繞的陵園內,莊嚴肅穆。團隊成員整齊列隊,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鞠躬默哀,表達對先烈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烈士紀念館,了解到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丹江口兒女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建設,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犧牲。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丹江口人奮勇前行。
此次丹江口之行,紅色千里行團隊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意義和建設成就,深刻感悟到其中蘊含的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和愛國情懷。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將此次學習的收獲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南水北調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珍惜水資源,共同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此次丹江口之行,不僅是一次學習之旅、感悟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升華,將激勵著紅色千里行團隊在傳承紅色精神的道路上繼續堅定前行。
圖為團隊全體成員在烈士陵園門口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