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大“鎏金化語”實踐團:以化學智慧助力北海向海經濟綠色發展
近日,廣西師范大學化學與藥學學院"鎏金化語"社會實踐團奔赴廣西北海市,開展了為期十余天的"向海經濟綠色發展的化學解決方案"主題社會實踐。
這支由青年教師指導、多專業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深入北海沿岸鄉鎮、漁村和各類企業一線,通過實地考察、水質檢測、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多種形式,對當地環境污染狀況展開了系統調研。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向海經濟"戰略的深入推進,沿海基層地區在快速發展中面臨著嚴峻的復合型環境污染挑戰。水產加工廢水無序排放、養殖尾水富營養化、船舶油污污染以及塑料污染等問題相互交織,不僅直接影響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也對當地漁業生產和濱海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造成制約。通過發放382份有效問卷和開展30余場深度訪談,團隊獲得了一手調研數據,其中超過92.6%的受訪者表示能夠明顯感受到周邊環境污染問題,81.5%的受訪者認為水產加工廢水是最突出的污染源。
基于扎實的調研數據和多學科分析視角,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化學學科專業優勢,創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以綠色化學技術為核心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該方案包括三個主要方面:首先,團隊研發了基于綠色催化轉化技術的海產品加工廢料高值化利用工藝,開發了低成本高效吸附材料用于處理含油污水,同時評估了多種環境友好型絮凝劑在鄉村污水治理中的適用性;其次,團隊構建了"檢測-診斷-治理-評估"一體化技術方案體系,實現了從污染識別到治理效果評估的全流程管理;第三,團隊提出了搭建"產學研政"協同平臺、創新科普方式、強化基層技術人員培訓、拓寬資金保障渠道等多項實施路徑,確保治理技術能夠真正在基層"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在指導教師蔣琳、楊秀林的帶領下,不僅開展了專業調研和技術研發,還積極投身科普宣傳工作。他們舉辦了多場"環保小課堂"活動,將復雜的化學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與當地漁民、企業代表和環保工作人員開展了深入交流。
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師大學子扎實的專業功底,也體現了當代青年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是廣西師范大學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推進學科專業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重要體現。"鎏金化語"實踐團的研究成果不僅為北海市的精準治污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踐參考,也為同類沿海地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師大方案"與"青年智慧"。團隊表示將繼續深化相關研究,持續跟蹤治理效果,為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北海篇章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