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即墨地區歷史文化底蘊,引導青年群體近距離感受家鄉歷史的厚重與魅力,“非遺拾遺,匠心筑夢”實踐隊于8月19日走進即墨博物館,開展以“觸摸千年文物,感悟古城文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參與互動體驗,在沉浸式學習中解鎖即墨的歷史密碼,為傳承地方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即墨博物館館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涵蓋青銅器、陶瓷器、書畫、錢幣等多個門類,其中“即墨刀幣”“即墨老酒釀造器具”“漢畫像石”等珍貴文物,堪稱即墨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實踐活動伊始,隊員們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參觀了“即墨歷史文化展”“即墨民俗風情展”“館藏書畫精品展”三大核心展廳,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在“即墨歷史文化展”展廳,從北辛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鼎,到商周時期的青銅爵,再到戰國時期的“即墨刀幣”,一件件文物串聯起即墨從遠古聚落走向膠東重鎮的發展脈絡。講解員詳細介紹道:“即墨刀幣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重要貨幣,因‘即墨’二字銘文而得名,它不僅見證了即墨作為當時經濟樞紐的繁榮,更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獨特印記。”實踐隊員們圍在展柜前,仔細觀察刀幣的形制與銘文,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細節,圍繞“即墨在戰國時期的戰略地位”“齊文化對即墨發展的影響”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當看到漢代“即墨丞印”銅印、唐代三彩馬等文物時,隊員李同學感慨道:“以前只在課本里了解即墨的歷史,今天親眼看到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家鄉千年文脈的延續,這種震撼是文字無法替代的。”
隨后,實踐隊走進“即墨民俗風情展”展廳,這里集中展示了即墨老酒釀造技藝、即墨鑲邊、柳腔戲曲道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展品。在即墨老酒釀造器具展區,講解員現場演示了傳統釀造工藝的關鍵步驟,從選料、發酵到蒸餾,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即墨勞動人民的智慧。隊員們還親手觸摸了展柜中的老陶甕、木酒器,近距離感受傳統器具的質感與溫度。在柳腔戲曲道具展柜前,色彩艷麗的戲服、精致的頭飾讓隊員們駐足良久,講解員介紹:“柳腔是即墨的地方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道具都是老藝人手工制作的,承載著柳腔的藝術特色。”為了讓隊員們更深入體驗民俗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還邀請大家學唱簡單的柳腔選段,隊員們跟著哼唱,在悠揚的唱腔中感受地方戲曲的獨特韻味。
活動的高潮環節是“文物拓印體驗”,這是博物館為實踐團隊特別設計的互動項目。在專業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隊員們首先了解了拓印的歷史淵源與基本技法,隨后拿起拓包、蘸取墨汁,在仿制的漢畫像石拓片上小心翼翼地按壓。“力度要均勻,速度不能太快,這樣才能讓紋樣清晰呈現。”工作人員耐心叮囑。隊員王同學在嘗試多次后,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拓片,她興奮地說:“看似簡單的拓印,其實藏著很多技巧,這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體驗,更是對文物背后文化精神的傳承。”體驗結束后,隊員們將自己的拓片小心收好,作為此次實踐活動的珍貴紀念。
活動尾聲,實踐隊與即墨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展了一場文化傳承座談會。博物館副館長XX表示:“即墨的歷史文化需要青年一代去了解、去傳承,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更多年輕人成為家鄉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實踐隊隊長張同學回應道:“此次即墨博物館之行,讓我們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未來,我們會通過制作科普短視頻、舉辦校園文化沙龍等形式,將即墨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魅力分享給更多人,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以即墨博物館為文化紐帶,讓實踐隊員在“行走的課堂”中汲取了歷史養分,不僅加深了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更堅定了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未來,實踐隊將持續探索即墨文化的當代傳播路徑,讓千年即墨的文化薪火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通訊員:劉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