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調研鄉村文化,了解民族文化與特色,為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與鄉村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貢獻青年智慧,8月21日,蘭州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社會實踐隊赴東鄉族自治縣,開展了以“同心共筑中國夢,民族團結促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活動通過實地研學、深度訪談、案例研究等多種形式,多維度探究文化保護與創新傳承的路徑,旨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筑牢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圖1為實踐團隊觀看各民族特色石板
探訪東鄉布楞溝村:開文化振興之路,悟民族團結之美
社會實踐團隊首先來到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深切感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定決心,體會黨和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動貧困群眾邁入小康生活的偉大歷程。近年來,布楞溝村緊緊圍繞紅色教育旅游和東鄉族特色民俗文化體驗旅游兩大主線,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村史館建設紅色教育基地,著力打造東鄉民俗記憶展示體驗區與民族特色文化商業區。目前已建成7處特色體驗館,涵蓋水文化、手工制品、石磨、搟氈等內容,并配套建設了1處農耕體驗場所、1處記憶景觀廣場和3處觀景廣場。2022年,布楞溝成功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團隊還參觀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墻上“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標語生動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深刻內涵。



圖2為實踐團隊參觀布楞溝村遺址
圖3為實踐團隊布楞溝村黨群服務中心合影
探訪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追尋歷史足跡,尋找民族之美
社會實踐團隊隨后前往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館內陳列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物,包括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精美絢麗的民族服飾以及各類手工藝品。通過這些實物展品,團隊成員系統了解了東鄉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特文化發展脈絡與藝術表現特征。從一件件厚重的農耕器具、一針一線繡成的民族服飾和凝聚智慧的傳統工藝中,我們不僅讀懂了東鄉族的文化符號與審美語言,更深切感受到當地各民族之間長期交往、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歷史痕跡與文化融合的真實歷程。


圖4為實踐團隊參觀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所拍攝的部分藏品
圖5為實踐團隊在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進項民族團結教育
在下莊村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政策宣講:積極政策宣講,共赴振興新途
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我校對口幫扶的五家鄉下莊村,在樊雪琛老師的帶領下深入村民家中開展鄉村文化調研,并在下莊村黨群服務中心系統了解當地民族文化與地域特色。借助村委會、板凳會等多種場合,團隊使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向村民生動講解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目標,闡釋民族復興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緊密聯系,推動政策宣導更加入腦入心,激發村民共同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推介優秀家風典范,助力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文明風尚的共育共樹,不斷鞏固民族團結的社會根基。
圖6為實踐團隊和下莊村負責人在會議室交流
圖7為實踐團老師與成員和下莊村負責人交流及合影留念
此次下鄉實踐活動,以親身體驗搭建起校園理論與鄉土實踐之間的橋梁。同學們深入鄉村肌理,在參與基層治理、服務民生需求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與歷史,更深刻認識到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發展的深厚情誼,切實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紅色教育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助力相關部門精準施策,守護好民族的文化根脈與精神家園。活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勇擔復興使命的堅定決心,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城鄉交融的實踐,同學們以實際行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青春賦能鄉村振興,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脈絡,在深入鄉土中書寫懂農愛農、扎根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