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數字經濟專業社會實踐團隊“蘇域數航團”21名同學完成了對江蘇蘇南、蘇北五大城市的深度調研。團隊聚焦“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差異與落地路徑”核心議題,走訪無錫感知數鏈、蘇州安潔科技、常州星宇車燈、淮安丁集黃瓜基地、鹽城悅達集團等20余家企業及產業載體,發放100余份企業問卷,系統梳理出蘇南“生態構建”與蘇北“傳統突破”兩大差異化發展模式,為全國區域數字經濟協同推進提供了江蘇實踐樣本。
蘇南:“點-鏈-生態”進階,打造產業數字化高階范式
蘇域數航團在蘇錫常三市調研發現,蘇南地區依托產業基礎優勢,已形成“單個工廠筑基—產業鏈協同—跨領域生態統籌”的層層遞進格局,構建起產業數字化的高階發展生態。
蘇州:數字化工廠“點”狀筑基,夯實產業升級根基
作為蘇南輕工業數字化的“試驗田”,蘇州企業聚焦生產單元的技術迭代,打造數字化工廠標桿。安潔科技布局55條自動化產線與320臺工業機器人,通過MES系統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二維碼精準關聯“機臺-材料-人員”信息,下游問題可實時溯源;其自主研發的粒子智能凈化系統,能在線監測0.5μm、1μm、5μm三類粒徑粒子濃度,超標時自動聯動凈化設備,保障無塵車間生產精度。歐瑞康則以“DevOps快速迭代”理念搭建數字化架構,采用微服務架構(K8S)復用底層主數據,3-4周即可上線一款工業APP,新疆工廠通過“先復用蘇州SAP系統再按需調整”模式,快速落地立體倉與AGV物流系統,印證了“輕量化數字化”的實踐價值。
常州:產業鏈“鏈”式協同,激活產業集聚效能
常州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為紐帶,推動數字化從“單個企業”向“產業鏈條”延伸。星宇車燈2024年投入6億余元研發費用(占營收近5%),構建“立體庫WMS+AGV配送網絡”,實現物流效率提升30%;通過與上下游企業數據互聯,破解主機廠與供應商的數據博弈難題,主導制定多項車燈領域國際、國家標準,成為產業鏈數字化協同的“鏈主”。江蘇睿恩則以ERP為核心,集成WMS、MOM等系統,針對定制化電池包采用MTO模式(按訂單排產),標準化電池采用MTS模式(按庫存排產),結合“雙30控制”供應商管理體系,實現供應鏈響應速度提升50%,為中小企業“智轉數改”提供了可落地的系統集成方案。
無錫:跨領域“生態”統籌,構建數字資源整合平臺
無錫突破單一產業邊界,以平臺化思維整合跨領域資源,推動數字化從“產業鏈”向“生態層”躍升。感知數航研發的動產數字化平臺,通過地磅、激光雷達、AI攝像頭等多終端交叉驗證,建立煤炭、鋼材等動產的“數據畫像”,年交易額達2000億元,遠超無錫普通數據交易規模(1.5-2億元);其聯合30余家單位申報的“物聯網數據治理國家標準”,已提交工信部等待批復,填補了國內物聯網數據治理標準空白。中電智維則聚焦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高精密場景,自主研發“艾賽特”傳感器(精度達0.1℃/±0.5%濕度),為華為半導體廠房提供溫濕度管控服務,并通過數字孿生技術1:1還原無錫華虹半導體廠房場景,實現設備遠程巡檢與故障快速定位,助力高端制造業數字化運維。
蘇北:“傳統產業突圍”,探索低基數區域數字化破局路徑
相較于蘇南的“高階生態”, 蘇域數航團在蘇北地區則更立足農業、重工業等傳統產業基礎,以“切實可行的技術適配+政策精準賦能”為核心,希望總結出了一條“從0到1”的數字化突圍之路。
淮安:數字技術全鏈賦能,打造農業現代化樣板
在淮安市淮陰區丁集鎮,團隊見證了數字技術如何重塑傳統農業。當地以“政策+技術+協同”三重驅動,構建黃瓜產業全鏈條數字化體系:生產端,4500平方米智能溫室通過20余項環境傳感器與AI模型,實現水肥、光照精準調控,黃瓜產量提升18%、農藥使用量減少30%;管理端,智慧農業平臺整合135棟日光溫室數據,以電子地圖實時展現種植分布與生產指標;收益端,數字化交易平臺減少中間環節損耗15%,參與農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較淮安平均水平高出35%。“從一粒種到一筐菜”的數字化管控,讓丁集黃瓜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全產業鏈帶動近5000人就業,為蘇北農業數字化提供了“可復制、能落地”的方法論。
鹽城:重工業智能升級,推動“老樹發新芽”
鹽城聚焦汽車、化工等重工業,以“自動化替代+綠色轉型”為抓手,破解傳統產業高能耗、低效率難題。悅達集團旗下三廠構建“數據采集-智能生產-綠色制造”一體化體系:生產端,沖壓車間AI視覺機器人自動化率達75%,焊裝車間558臺機器人實現每36秒完成白車身焊接,精度達±0.1mm;物流端,5G+AI視覺AGV替代傳統軌道設備,配送效率提升25%、改造成本降低30%;綠色端,投資1.87億元建設1萬個車位光伏車棚,年發電量4450萬度,減少標準煤消耗1.8萬噸。其自主研發的預測性維護系統,通過振動、溫度傳感器提前48小時預警設備故障,減少停機時間50%,印證了重工業“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的可行性。
調研洞察:差異化路徑背后的共通邏輯
此次調研揭示,江蘇數字經濟發展并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典范:蘇南依托產業基礎走“生態化進階”之路,蘇北立足傳統產業走“精準化突破”之路,但兩者均遵循三大共通邏輯——政策精準賦能(如淮安農業補貼、無錫物聯網國標支持)、政企研協同(如丁集黃瓜與揚州大學共建科技小院、悅達與高校合作開發節能算法)、技術實用導向(如歐瑞康拒絕“盲目高大上”、安潔科技根據產品附加值選擇自動化程度)。
“數字經濟不是‘炫技’,而是解決產業真問題。”團隊負責人張鑫表示,此次調研不僅梳理出區域數字化發展的“江蘇方案”,更為全國不同發展階段地區提供了“技術適配、模式可復制”的實踐參考。未來,蘇域數航團將持續深化調研成果,以數字經濟專業視角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