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機場學院“抗戰勝利80周年”黨史學習實踐團以“1+4+N”模式(1個東北主會場、4個區域分會場、N個抗戰紅色實踐點),在廣袤山河間鋪開跨區域紅色實踐長卷。青年學子循著英烈戰斗足跡追溯民族抗戰記憶,用青春行動踐行“碧血照汗青,丹心耀黨史”的初心承諾。
東北主會場:白山黑水間感受抗聯精神之滾燙
“南楊北趙鑄脊梁,一曼家書傳薪火”,實踐團首站錨定東北抗聯精神源點。7月12日,學子們走進吉林省靖宇縣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吉林通化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聯紀念館。
蒼松翠柏環繞中,楊靖宇將軍戎裝銅像巍然矗立,莊嚴肅穆。實踐團成員向將軍塑像敬獻花籃、肅立默哀,帶隊老師誦讀祭文,深切緬懷這位東北抗聯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東北抗聯紀念館內,“屈辱篇”、“義勇篇”、“眾志篇”等六篇“烽火長卷”通過900余件文物、歷史圖片及場景復原,系統展現東北抗聯14年艱苦斗爭史——從林海雪原的篝火到松花江畔的戰壕,從單衣薄衫抵御嚴寒到草根樹皮充作饑餓食糧,生動還原抗聯將士“不屈不撓、忠貞報國”的壯闊歷程。
7月13日,從通化向北,實踐團輾轉至以趙尚志將軍名字命名的哈爾濱市尚志市。在尚志烈士陵園,成員們沿臺階緩步而上,于珠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前駐足致敬、重溫入團及入黨誓詞。史料記載,趙尚志作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曾率部多次重創日偽軍,被敵人稱為“大大的趙尚志”,其“還我山河”的戰斗誓言,成為激勵抗聯將士奮勇殺敵的精神旗幟。
隨后,實踐團來到趙一曼烈士犧牲地,成員們實地踏訪河畔遺跡,于碑前肅立默哀,回溯其“誓志為人不為家,甘將熱血沃中華”的革命事跡。那封傳遍神州大地、寫給兒子寧兒的絕筆信,讓學子們深切體會到英烈“未惜頭顱新故國”的家國情懷。
7月14日,一場跨越時代的紅色對話在吉林市軍隊離退休干部第二休養所溫情展開。82歲的原吉林軍分區政委涂緒山,以親歷多個重要歷史時期的老兵視角,為學子們講述軍旅生涯與歷史感悟。
涂緒山,1943年11月出生,1962年6月入伍,1998年12月退休,現任吉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監督委員會主任、該休養所黨委委員、管委會主任及第八黨支部書記,曾榮獲2009年“吉林省先進軍隊離退休干部”、2020年吉林市“新時代優秀老干部”和“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面對“新時代青年該如何接過精神接力棒”的提問,老軍人提筆寫下“牢記使命、勿忘國恥”八個字,筆鋒蒼勁如松,墨色里沉淀著八十載的滄桑與赤誠,讓在場學子深受震撼。“這不僅是一堂歷史課,更是一場精神接力棒的交接儀式。”實踐團成員感慨道。
7月15日至18日,實踐團接續探訪烽煙遺痕: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九一八事變”后殖民統治展區的偽滿政權檔案與被掠奪資源清單,清晰揭露日軍侵占土地、以“產業開發”之名掠奪東北礦產和糧食的罪行。
在吉林省博物館抗聯展區,楊靖宇將軍綴滿59處補丁的棉袍、趙尚志留有戰場硝煙痕跡的望遠鏡、趙一曼烈士家書中“未惜頭顱新故國”的滾燙文字,映照著舍家為國的赤誠。
在南大營舊址陳列館,1931年長春抵抗的炮樓與戰壕旁,“誓與陣地共存亡”的絕筆信與成員們重溫的入團誓詞相互呼應。
在吉林市勞工紀念館,“勞工群像”雕塑與“死亡名冊”訴說著被強征勞工每天勞作18小時、病弱即被扔進“萬人坑”的苦難,而“勞工夜校”課本上“團結反抗”的鉛筆字雖模糊卻滾燙。
在豐滿大壩舊址,混凝土墻上的彈痕與施工日記記錄著日軍強征數萬勞工筑壩的暴行,幸存者“一天餓死三個工”的口述讓“銘記”二字重若千鈞。
在731部隊遺址,實驗器材與囚室遺跡無聲控訴反人類罪行,與抗聯戰士的沖鋒號形成“黑暗與光明”的鮮明對照。實踐團在紀念館前重溫“還我河山”的誓言,與楊靖宇烈士陵園的宣誓相映,讓“不屈”二字成為刻入青春的責任印記。
四地分會場:山河脈絡間勾勒紅色精神之圖譜
7月4日至7月18日,四地分會場同步開展實踐活動,足跡遍布華東(臨沂、上海)、華中(韶山、長沙、洛陽)、華北(北京、保定、大同)、西南(昆明、曲靖、成都)等地。
西南分會場的建川博物館內,老兵手印廣場的裂痕手印烙印著保家衛國的決心;川軍抗戰館中,“死字旗”上“盡忠民族”的字跡與滕縣保衛戰陣亡通知書,訴說著川軍“失地不復,誓不回川”的悲壯。王銘章將軍墓前,“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誓言,印證著滕縣保衛戰以2000余傷亡遲滯日軍4天的戰略意義。
昆明陸軍講武堂“堅忍刻苦”校訓下,朱德等校友的事跡與遠征軍文物,見證這所“將帥搖籃”培育的抗敵力量;抗戰勝利紀念堂的10根圓柱象征全國協同抗戰,滇西反攻地圖與民工扁擔,銘記20萬民眾筑路支前的犧牲;曲靖三元宮的油燈旁,“抗日聯防隊”用土制地雷御敵的故事,生動詮釋全民抗戰的磅礴力量。
華東分會場的山東大地上,華東野戰軍紀念館的群雕再現“最后一塊布做軍裝”的沂蒙精神,11萬余名英烈名字印證著軍民魚水深情;棗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的鐵軌展墻,串聯起魯南健兒在敵后開展游擊抗爭的英勇歷程。
上海四行倉庫的彈痕墻前,“八百壯士”以420人之力堅守四晝夜,陳樹生捆彈殉國的壯舉,彰顯“孤軍不孤”的民族氣節,向世界昭示中國抗戰的堅定決心。
華北分會場的冉莊地道戰遺址,灶臺、料槽下的地道口藏著冀中百姓“地下迷宮”殲敵2100余人的智慧;盧溝橋的彈痕石獅與宛平城的炮孔,是“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的歷史見證,紀念館內“全民族抗戰”的吶喊振聾發聵。
平型關的喬溝峽谷,八路軍伏擊戰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國共協同作戰的勝利成果,印證“團結御侮”的深刻真理。
華中分會場的河南廟護村史館里,鐵皮馬燈、補丁棉衣、紅纓槍等實物串聯起村民藏糧、傳遞情報的平凡壯舉;村后“藏糧洞”與槐樹溝的彈痕,訴說著“夜宿麥田”的軍民互信故事,生動印證“人民是抗戰根基”的深刻真理。
青春接力:讓烽火精神照亮復興之路
從東北抗聯的篝火到西南川滇的烽火,從華東沂蒙的紅嫂到華北地道的軍民,80年前的抗戰史詩,是無數平凡英雄用血肉之軀鑄就的民族脊梁。實踐團的足跡跨越萬水千山,帶回的不僅是歷史碎片,更是“不屈不撓、團結御侮、舍家為國”的復興火種。
“銘記是最好的致敬,傳承是永恒的使命。”實踐團成員表示,楊靖宇“斷糧死戰”的鐵骨、趙尚志“還我山河”的吶喊、趙一曼“視死如歸”的氣節,以及涂緒山老軍人“牢記使命、勿忘國恥”的囑托,將成為青春奮斗的精神坐標。新時代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青年將以抗聯精神為筆,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用實干之力守護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和平與尊嚴,讓碧血丹心的光芒永遠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