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音樂作為中國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斗歷程、理想信念與時代精神,在動員群眾、鼓舞士氣、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多元文化交織、傳播方式迭代的背景下,紅色音樂的傳播面臨著傳播形式單一、受眾群體分化、與年輕一代共鳴不足等挑戰。如何讓紅色音樂在新的傳播語境中煥發生機,持續發揮其社會影響力,成為了青年人在紅色音樂文化探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2025年7月下旬,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4級音樂學一班社會實踐調研小組前往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進行調研工作,深入研究紅色音樂在該場館實踐下的傳播路徑、展示方式、受眾反饋及產生的社會影響,以下為調研內容:
圖為調研小組在場館大廳合影
一 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途徑
(一)學校教育系統與培訓
學校教育系統是紅色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陣地,通過系統性的教學與針對性的培訓,讓紅色音樂精神深入人心。在基礎教育階段,將經典紅色歌曲納入音樂課必修內容,教師通過講解歌曲創作背景、革命故事,讓學生在傳唱中理解其中的愛國情懷與革命精神。高校則開設紅色音樂研究相關課程,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深入剖析紅色音樂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讓紅色音樂文化在教育鏈條中持續傳遞。
圖為中小學教材印的紅色音樂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
(二)網絡媒體傳播
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媒體成為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憑借其即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讓紅色音樂突破時空限制。短視頻平臺也成為了傳播主力,用戶自發創作紅色音樂的翻唱、改編視頻,用流行的編曲、舞蹈等形式重新演繹紅色音樂,吸引大量青少年關注;官方賬號則發布經典紅色音樂演出片段、幕后創作故事,通過算法推薦擴大傳播范圍,讓紅色音樂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傳播熱潮。
(三)社會活動與演出交流
社會活動與演出交流以豐富的形式和廣泛的參與度,推動紅色音樂文化在大眾中普及。各地經常舉辦群眾性紅歌演唱活動,如鼓勵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群參與,讓紅色音樂融入日常生活。專業文藝院團則通過高水平的演出交流傳播紅色音樂,將經典紅色音樂作品搬上舞臺。
圖為國家交響樂團于2021年演出《長征組歌》
(四)文化產品與場景融入
文化產品與場景融入讓紅色音樂文化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在文化產品方面,紅色音樂相關的文創產品不斷涌現,如印有紅色歌曲歌詞的筆記本、書簽,融入中國風元素的玩偶、服飾,以及紅色音樂專輯、黑膠唱片等,讓紅色音樂文化通過實物載體走進人們的生活。
圖為長沙黨史館內陳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膠木唱片
圖為調研小組成員調查紅色音樂傳播情況
二 紅色音樂文化傳播造成的社會影響
(一)強化民族精神與價值認同
紅色音樂大多誕生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時期,通過多種傳播途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等核心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融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增強民眾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對國家的歸屬感,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與精神滋養
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為社會提供了多樣的文化體驗,不同形式的傳播活動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這種多元化的傳播讓紅色音樂從代表時代精神的符號變為了生活中的元素,既豐富了社會文化活動的內容,也為人們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精神滋養,對沖了部分低俗文化的影響,營造了健康的文化生態。

圖為調研小組成員調查館內紅色音樂產生的社會影響
(三)推動社會教育與歷史認知
深化紅色音樂與歷史事件緊密相連,其傳播過程也是歷史教育的過程,紅色音樂的傳播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入了解歷史細節,糾正對歷史的模糊認知,形成對革命歷史的正確認知,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
(四)促進社會凝聚力與文化自信提升
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形式多為演出活動,往往伴隨著集體參與,在激發人們的集體情感,增強社會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紅色音樂在當代的創新傳播,如與流行元素的融合、中國風文創的開發,證明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增強了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自信,為社會發展注入了精神動力。
三 調研建議
(一)強化館內紅色音樂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針對館內收藏的長沙本地紅色音樂資源,可組建團隊開展系統性梳理與研究,考證其創作背景、傳播途徑及與長沙革命歷史的關聯,整理成詳細的資料。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創新音樂展示模式,將音樂和歷史故事同時展示,讓觀眾直觀感受音樂與歷史的交融。
(二)與學校聯動,構建沉浸式教育場景
依托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毛澤東詩詞對聯藝術碑廊、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陳列展廳等場館資源,與長沙市中小學合作開發紅色音樂研學課程,組織學生參觀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同時,邀請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參與館內紅色音樂文物的整理與研究,設立實踐基地,和學校合作,推動學術研究與教育傳播的雙向轉化。
(三)創新網絡傳播形式,增強年輕群體的互動感
充分利用館內數字平臺,在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增設互動板塊,可聯合本地短視頻創作者拍攝相關視頻,以 vlog 形式記錄館內紅色音樂展品及相關歷史故事,借助地域流量擴大傳播范圍。
(四)推動紅色音樂文創產品的特色化開發
結合長沙地域文化與紅色音樂元素,設計系列文創產品。例如,選取紅色音樂的經典歌詞片段制作成印章,搭配館內信紙銷售;開發 紅色音樂盲盒,利用中國風元素激發青少年的收藏興趣。此外,可與本地老字號品牌合作,推出印有紅色歌詞的文創食品包裝,如在長沙特產糕點盒上印制《月亮粑粑》歌詞,讓紅色音樂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作者:張涵茗、彭洲楠、胡廣林、李文彬、李娜
指導老師: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