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石榴同心·民族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江蘇省昆山市婳機構教室,開展了以“童心筑橋·語潤文化 ”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實踐團隊帶領8名小學生,通過語言教學、互動游戲、歌曲演唱等形式,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搭建民族交流的橋梁。

活動啟動階段,實踐成員出示預先籌備的雙語教學卡片,系統介紹少數民族語言的基本特征,同步演示常用詞匯的標準發音及書寫范式。現場觀察顯示,孩子們保持專注聽講狀態,在互動場景中逐步參與語言模仿訓練,并在成員引導下完成發音練習。隨后開展的“你說我猜”互動游戲環節,孩子們主動嘗試運用少數民族日常用語進行表達實踐。
教學實施過程中,實踐成員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將語言學習與肢體演示、文化敘事有機結合。例如在教授“太陽”一詞時,通過張開雙臂模擬陽光輻射的動作輔助記憶強化;同步講述少數民族動物寓言故事,以提升教學的知識傳遞效率。書寫練習環節中,小朋友出現筆畫誤差時均進行規范修正,并自發開展互助交流。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發現一名小朋友持續處于角落未主動參與互動,隨即采取針對性引導措施:陪同其觀看民族文化主題插畫,從基礎詞匯切入開展階梯式教學。最終,該小朋友參與童謠演唱及對話練習,主動詢問更多詞匯,明確表示將向家人傳授所學內容。

童謠學唱環節中,實踐成員以逐句領讀的形式,帶領孩子們跟唱簡易民族童謠。在最后的情景對話演練中,孩子們分組模擬日常問候場景,運用所學詞匯完成基礎交流互動,現場記錄顯示教學達成預期效果。活動收官環節,孩子們手持自行書寫的少數民族文字作品,與成員集體合影留存。

數據反饋顯示,當前漢族地區兒童對少數民族語言的認知覆蓋面較窄,相關文化傳播生態需進一步完善。基于此,團隊明確非民族地區推廣少數民族語言的實踐價值。此次活動使參與兒童初步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的基礎表達形式。機構教師反饋,活動有效提升了孩子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深度,推動形成關注多元文化的校園氛圍。

本次實踐活動兼具語言教學與民族團結教育雙重屬性,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對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積極助力。下一步,團隊將持續探索趣味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創新,擴大民族文化的受眾覆蓋,促進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