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阿卯!”(苗語“你好”)7月17日,為深入探尋苗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現狀、記錄鄉土文化的鮮活肌理,石榴同心·民族同行實踐隊踏入貴州畢節觀音洞鎮的村寨與街巷,在這句帶著山野氣息的問候中,揭開了苗族文化傳承的鮮活圖景。

🌿語言為鑰:在“守根”與“開放”間覓得平衡
“家中苗語傳情,戶外普通話通意”——這是當地苗族同胞的生活常態。受訪者談及語言時,眼中總透著通透:普通話是年輕人闖蕩外界的“船槳”,助其務工就學、銜接現代生活;而苗語是刻在血脈里的“印記”,飯間閑談、節慶歌謠里,都是祖輩智慧的回響。隊員跟著學了“內給咯”(謝謝)等基礎表達,在村民的講解中才恍然:那些稱謂里藏著長幼有序的倫理,那些日常用語里凝著農耕文明的積淀,語言從來都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活載體”。

🧵霓裳為卷:針線里的傳承與現實考題
隨后,實踐成員來到營哨村10組15號的農舍里,村民鋪開的苗族服飾令人驚嘆:刺繡紋樣取法自然,花鳥蟲魚栩栩如生;扎染色澤如晨霧漸染,自帶山野清趣。“一套嫁衣要耗半年心力,全憑母女相授、婆媳相傳,沒有文字卻從未走樣。”然而這份匠心面臨著現實考驗:盛夏高溫讓沙井鄉的服飾攤位客流銳減,商販午后便收攤歇業;村中青壯年多外出謀生,留守者以手工藝與農耕維生,收入微薄。即便如此,每逢趕集、節慶,村民們仍會換上盛裝——那不僅是衣裳,更是“我是苗家人”的身份宣言。

🌸節慶為媒:跳花坡上的記憶與未來之問
提及跳花坡節,村民們的話語里滿是熱忱。這個正月里的盛會,是苗族一年中最隆重的儀式:山崗上,華服蹁躚,歌聲繞梁,數日不絕。它既承載著遷徙史詩的集體記憶,也成了年輕人以歌會友的社交場。只是時光流轉,節日里的白發漸多、青絲漸少,部分傳統儀軌也在簡化中悄然變化。如何讓古老節慶既不失本真,又能吸引年輕一代駐足?這道題,關乎文化的延續,更關乎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此行調研,實踐成員既觸摸到苗族文化在當代的堅韌生命力,也看見它在時代浪潮中的踟躕。或許正如村民所說:“老根要扎得深,新枝才能長得旺。”愿這些帶著溫度的文化遺產,能在守護與創新中,始終鮮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