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國家圖書館,既有埋頭苦讀的學子,也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近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功能變調團隊”的6名學生在這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不是來看書,而是帶著問卷和記錄本,走進讀者中間,實地調研國家圖書館從傳統(tǒng)“書香殿堂”向現代“自習戰(zhàn)場”的功能轉變。
一線訪問:捕捉真實聲音,還原使用場景
“您通常來國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您認為當前圖書館的空間資源配置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在國家圖書館的閱覽區(qū)、休息區(qū)甚至戶外廣場,首經貿大學的學生不斷與讀者交流,認真記錄每一條反饋。

▲圖為首經貿同學與讀者進行訪談,交流國圖相關看法與建議
隊員們分組行動,有的發(fā)放問卷,邀請不同年齡、職業(yè)的讀者填寫;有的則與讀者展開面對面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對圖書館功能轉型的真實感受。會計學院的姜月涵表示:“我們想傾聽讀者最真實的聲音,捕捉國家圖書館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角色變化。”

▲圖為首經貿同學在國圖外開展問卷調研,收集讀者反饋
政策呼應:不只是自習室,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沿”
本次調研緊扣北京市“十四五”規(guī)劃中“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的要求,聚焦國家圖書館如何適應公眾日益增長的學習空間需求。在數字化閱讀與線下深度學習并存的今天,圖書館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藏書與借閱,更成為城市重要的公共學習空間。
“越來越多的人把圖書館當作‘自習室’,這既是一種現象,也提醒我們公共文化服務必須與時俱進。”財政稅務學院的任施羽在訪談后感慨道。
青年視角:在實踐中讀懂社會,于調研中履行責任
這次活動不僅是學術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社會課”。通過實地走訪和面對面交流,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公共文化機構在適應社會需求中所做出的努力與面臨的挑戰(zhàn)。“這一次我們不再是‘使用者’,而是‘觀察者’和‘建言者’,這種感覺很不一樣。”金融學院的王羽凝說。
從靜閱書香到座無虛席,國家圖書館的功能之變,折射的是全民學習熱情的高漲和對公共文化空間更高的期待。首經貿學子用一場扎實、真誠的暑期實踐,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不再是社會的“旁觀者”,而是主動走進現實、理解中國、參與建設的行動者。這樣的實踐,雖微小的卻有意義——它讓政策落地有了溫度,讓青年成長有了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