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山東大學經濟學院“薛無止境 橋韻經傳”齊魯鄉村振興調研團赴山東省于家山前村開展實踐調研。團隊于當日午后深入當地火山農業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晚間與村黨支部書記于勇通過線上訪談展開深度交流,從特色產業培育到合作社運營機制,多維度探究村莊依托火山資源與合作模式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探訪火山農業基地:特色作物扎根“火山沃土”
調研團首先來到村火山農業基地,負責人熱情接待并詳細介紹了基地的核心種植作物。據介紹,基地以南瓜、藍莓為主要培育對象,同時重點種植大姜、芋頭的特色品種,而這些作物的生長,均依托于村莊獨特的火山土壤。
“咱們這的土不一樣,是火山噴發后形成的,透氣性好、礦物質含量高,種出來的作物口感和營養都更有優勢。”負責人指著田間土壤介紹,火山土壤疏松肥沃,富含鉀、鎂等微量元素,為作物生長提供了天然“養分庫”,這也是基地選擇在此扎根發展特色農業的核心原因。
團隊成員與火山農業負責人交談 陳曉卓攝
在種子展示區,隊員們看到了多樣的南瓜種子——顏色、大小各異的種子對應著不同研發品種,其中專為低糖人群及中老年人培育的品種,正是依托火山土壤的天然特性,在口感綿密、糖分控制上更具優勢。藍莓種植則采用大棚精細化管理,棚內懸掛的垂吊式溫度計實時監控環境,配合火山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保障了果實的品質穩定。而大姜、芋頭種植區里,火山土壤獨特的疏松質地讓作物根系發育更充分,負責人說:“同樣的品種,在咱們這長出來的姜更辛辣夠味,芋頭也更粉糯。”
團隊與火山農業負責人合影
訪談于勇書記:解碼合作社“黨建+企業+農戶”模式
當晚,調研團與村黨支部書記于勇展開線上訪談,深入了解合作社的發展脈絡與現實挑戰。
于勇書記介紹,合作社的成立最初源于火山農業土地流轉的政策要求,屬于“被動起步”。但隨著與聯社交流、赴外學習先進經驗,村集體逐漸意識到合作社在整合火山土地資源、釋放農業潛力上的價值,從“要我辦”轉變為“我要辦”,堅定了發展方向。
青年感悟:于挑戰中見韌性,于探索中尋路徑
“一天的實踐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鄉村振興是一場需要扎根土地、直面挑戰的持久戰。”調研團隊長分享道。于家山前村依托火山土壤培育特色作物,針對特定人群研發品種,展現了“以資源為基、以需求為向”的發展思路;合作社“黨支部+能人+企業”的聯動模式,雖處起步階段,卻已讓土地增值、村民受益的輪廓逐漸清晰,讓我們看到鄉村振興中“小步穩進”的實干力量。
隊員們也深刻體會到,資金短缺、設施滯后、執行溫差等挑戰,正是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現實課題”。但村莊對特色資源的堅守、對合作模式的探索,已為同類鄉村提供了“如何盤活本土稟賦”的參考。作為青年,我們更應帶著這份觀察,思考如何為鄉村振興注入精準施策、久久為功的力量,讓每片土地都能長出屬于自己的振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