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7月5日,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海閩風,民俗尋根”港澳臺學生福州民俗文化溯源實踐團前往福建省福州市,圍繞閩都民俗文化傳承脈絡與當代價值,依托非遺技藝、民俗活動、歷史街區等文化載體開展社會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與親身體驗,探尋福州民俗文化的歷史根脈與精神內核,增進港澳臺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1.歷史文化街區調研:溯源城市文脈,感知古今傳承
7月3日,實踐團聚焦福州歷史文化街區開展專題調研,先后走訪三坊七巷、煙臺山兩大核心區域。在三坊七巷片區,實踐團重點考察林覺民冰心故居、黃巷小黃樓等標志性建筑。通過實地參觀明清時期建筑群落的布局結構、裝飾工藝,結合工作人員現場講解,系統了解里坊制度的演變歷程及其對福州城市發展的深遠影響。

在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實踐團針對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特色展開考察,通過參觀樂群樓、閩海關稅務司官邸等歷史建筑,分析近代開埠通商歷史對福州建筑風格、民俗習慣的影響,梳理城市文化基因的傳承脈絡。此次調研通過建筑實物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構建起對福州城市發展歷程的立體認知。
2.民俗活動調研:深入千年古村,解碼民俗基因
7月4日,實踐團赴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林浦村開展民俗文化專項調研。按照 “建筑遺存考察—民俗活動記錄—村民訪談交流”的流程,先后考察泰山宮、濂江書院、林浦宋井、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等文化地標。

在泰山宮,實踐團重點調研民間信仰活動的儀式流程與文化內涵,通過觀察神像供奉、祭祀器物等實物遺存,結合地方志記載,解析民間信仰在社區凝聚中的作用。在濂江書院,實地考察古代教育場所的建筑布局與功能分區,了解福州地區傳統教育體系的發展脈絡。
調研期間,團隊與林浦村村民開展深度交流。通過采訪林浦村民委員會委員林伯伯,實踐團圍繞傳統節慶習俗、宗族文化傳承、民間故事傳說等主題進行訪談,收集到豐富一手民俗資料,直觀感受到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以及傳統文化在基層社會的鮮活生命力。
3.非遺技藝調研:探尋匠心傳承,體驗技藝魅力

7月5日,實踐團在福州民俗博物館開展非遺技藝專題調研,聚焦閩劇、脫胎漆器、軟木畫、大漆工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通過博物館講解員的介紹,結合實物展品觀摩,詳細了解各項技藝的歷史淵源、工藝流程與文化價值。在閩劇展區,重點考察傳統戲服制作技藝、唱腔流派特點及經典劇目傳承情況;在脫胎漆器展區,深入學習“制模—裱褙—上漆—裝飾”的復雜工序,認識其“輕巧堅牢、光彩照人”的工藝特色;在軟木畫展區,觀摩匠人現場演示“雕、鏤、刻、粘”等技法,感受“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的藝術魅力。實踐團特別安排了漆扇制作體驗環節,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完成漆料調配、圖案繪制等基礎工序,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精湛與不易,深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4.博物館專題調研:縱覽歷史長河,深化文化認知

7月5日,實踐團赴福建省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開展專題調研。在福建省博物館,按照歷史時序參觀“福建古代文明”“海上絲綢之路” 等主題展廳,系統了解福建地區從遠古到近代的歷史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地位。在林則徐紀念館,實踐團深入了學習林則徐的愛國事跡與精神遺產,理解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背景。此次調研通過宏觀歷史與微觀人物的相互映照,進一步深化了對中華文化延續性、包容性的認識。
本次港澳臺學生福州民俗文化溯源實踐活動,緊扣“文化同根”理念,以 “前期準備—實地調研—總結推廣”三階段框架扎實推進。實踐團走訪三坊七巷、林浦村等歷史文化地標,研習大漆工藝、脫胎漆器等非遺技藝,開展博物館專題調研,讓港澳臺學子在實地體驗中感受民俗魅力。活動有效增強了港澳臺學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深化了“文化同根、血脈同源”認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港澳臺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力量。
圖片:李昕澄、陳佳寧
文字:鄧睿琪、李佳穎
指導老師:徐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