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豫海鎮羅山社區活動室內,60余名少年兒童的目光聚焦于投影屏上動態展開的中國地圖。
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提燈傳宿火·安本護家國”社會實踐隊的戴悅然和王欣丫,正以一場別開生面的
國土安全主題教育課,將“國家版圖意識”的種子播撒進西北孩子的心田。這堂融合了情景模擬、實物教具與在地化案例的創新課程,是“行走的思政課”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課堂伊始,戴悅然采用
“雙線敘事”深化孩子們對“國土安全”的理解。
歷史線展示了同心縣紅軍西征時期保衛鹽池的史料照片,闡釋“一粒鹽巴支撐革命”的物資安全意義;
現代線則播放團隊自制的《我的家鄉守護者》微紀錄片,記錄風電工程師維護能源設施、牧民舉報可疑測繪等真實案例。王欣丫則通過
情景模擬演練,引導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如何守護國土安全。“暴風雨導致鐵路中斷,救災物資如何送達?”王欣丫引入
“災害鏈推演”思維工具,引導少年用磁貼標記塌方風險點、醫療物資集散站。在
“國土安全拼圖”桌游環節,兩位同學運用了三個模塊來詮釋安全主題演繹,模塊一是識別風險卡牌(如“網絡謠言煽動割裂”“非法測繪盜取數據”);
模塊二是匹配應對角色(邊防戰士、網信辦專員、自然資源稽查員);
模塊三是拼合守護成就(將卡牌嵌入寧夏行政區劃拼圖缺口),當所有缺口被“守護行動”填滿時,電子屏綻放出賀蘭山巖畫鳳凰圖案。“每張卡牌都是國土安全的鎧甲鱗片!”戴悅然指著鳳凰羽翼解釋道。通過創新生動的課程演繹,孩子們
從文化根脈生發守護自覺,推動構建了可持續的長效育人機制。

正如王欣丫所言:“國家安全教育不是灌輸概念,而是點燃火種——當孩子撫摸賀蘭山巖時懂得‘此山即我國土’,星火便已成炬。”未來,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提燈傳宿火·安本護家國”社會實踐隊會繼續出發,為守護國家安全、普及國家安全教育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