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碳”戰略驅動下,新能源汽車普及成為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的關鍵抓手,然而三四線城市仍存在推廣瓶頸。2025年7月,西安理工大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暑期社會實踐隊立足學科前沿,聚焦 “新能源汽車三四線城市消費決策影響” 課題,奔赴西安、咸陽、延安等城市開展深度調研。通過政企協同問策、社區精準把脈、專業科普賦能等多維聯動,為破解綠色出行下沉難題貢獻高校智慧。
一線調研:錨定產業核心,夯實調研根基
實踐隊選擇以產業前沿西安為起點,摸清產業脈搏,構建對這座新能源高地更立體的認知,為后續深入下沉市場實踐堅實的對比基準。
車企一線探產能,實踐隊先后走訪比亞迪、吉利、領跑等頭部企業西安生產基地,通過走訪和座談,隊員們深入詢問銷量趨勢、核心購車群體畫像、售后服務痛點,系統收集了新能源汽車產能布局、區域銷售占比等核心數據。
政府對話明政策,實踐隊赴西安市發改委、商業局開展專項訪談。聚焦購車政策,充電樁建設進度、路權政策執行及區縣財政補貼差異等關鍵問題,精準定位“小區電力增容難”“跨城充電網絡斷層”等共性痛點,為破解新能源下沉市場基礎設施與制度協同瓶頸提供實證支撐。
鏈企攻堅溯源頭,7月17日,隊員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西安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工程師的介紹下,成員們實地考察了高性能鈦合金精密部件生產線,“鈦合金憑借其高強度、輕量化特性,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關鍵材料,其成本控制與工藝優化直接影響整車性能與續航提升,”隊員康雪婷在調研日志中著重記錄。
下沉解碼:深入腹地調研,繪制消費圖譜
7月5 日起,帶著從西安汲取的寶貴數據和未解的疑問,實踐隊分頭奔赴更廣闊的下沉市場腹地——咸陽,延安,榆林等三四線城市。
政策掃描揭差異,隊員們通過訪談對比發現:咸陽推出“充電樁進社區”專項補貼,但公共快充樁覆蓋率僅18%;延安對出租車電動化提供3萬元/臺置換補貼,但私人購車補貼缺位;榆林依托礦區場景推廣電動重卡,卻忽視家用車配套建設……區域政策碎片化問題凸顯。 圖
問卷民調剖痛點,通過廣發問卷、實地訪談等,實踐隊清晰勾勒出三四線用戶對售后,電池,充電便利性等的認知差異,延安寶塔區居民劉先生坦言:“不是不想買,就怕換電池比買車還貴”。此類真實聲音被完整納入調研數據庫。
渠道診斷察困局,走訪多家汽車經銷商發現:三四線城市新能源專營店占比僅15%,多數與傳統燃油車混售;售后網點平均服務半徑超50公里,技術培訓存在明顯滯后。“經銷商缺乏廠家系統支持,展車配置率低導致消費者‘看不見、摸不著’”,隊員余杰在調研中總結。
專業賦能:靶向科普宣講,破除認知迷障
針對問卷及實地訪談的“信息鴻溝”問題,實踐隊發揮材料學科優勢,開展了新能源汽車主題宣講。
定制課程消疑慮,基于對新能源車主的伴隨式觀察和潛在消費者的深度訪談,實踐隊聚焦“電池安全”,“續航真相”“油電經濟賬本”等核心關切,結合專業知識與車企技術案例,針對性開發了系列科普指南。
創新場景助傳播,在延安、咸陽等下沉市場,實踐隊同步推進雙向賦能行動;面向消費者,深入社區及商圈,以通俗化語言+互動形式精準答疑,破除續航焦慮、電池成本等核心認知誤區;面向經銷商,開展專項技術交流,打通雙向信息通路——向上傳遞消費者真實痛點,向下輸出企業技術文化,真正構建起用戶與企業的高效溝通橋梁。"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車企下沉戰略,政府惠民改革提供決策依據,更探索出高校聯動產業、青春力量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的創新路徑,彰顯了西安理工大學新時代工科人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使命擔當。未來,當技術之光穿透認知迷霧,當政策暖流浸潤縣域沃土,綠色出行的車輪終將駛過山嶺,抵達每一個向往美好生活的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