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學子踐行領袖囑托,以專業之力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如同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照亮了中國綠色發展的前行道路。在這一偉大思想的指引下,鄭州大學“廚余變資源 三進促振興”團隊的環境專業青年學生,沿著習近平主席考察南陽的路線,深入基層,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鄉村生態振興注入了青春活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此次活動以“進企業學技術、進農村做服務、進社區廣科普”三大行動為核心,旨在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推動鄉村環保技術進步與綠色產業升級。
團隊的第一站是淅川縣。在這里,學生們前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深刻學習習近平主席關于“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隨后,他們深入淅川縣餐廚垃圾處理廠,調研廢水與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為設備優化提供建議,并探討國創項目成果的應用可能性。這不僅體現了學生們對國家重大工程的關注和擔當,更是將專業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在內鄉縣,團隊探究了污泥資源化利用與特色中藥材種植業結合模式,為合作社提供土壤檢測服務和科學種植建議。同時,他們還前往中醫藥博物館,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與生態農業的結合點,為后續的培訓和科普工作積累知識。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助于推動當地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與附加值,還為鄉村綠色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在南陽市臥龍區,學生們參觀了中國月季園,學習習近平主席考察南陽時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指示精神,分析月季種植產業中的生態環保措施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當地綠色產業升級提供專業視角的建議。而在社旗縣,團隊為農戶開展有機肥料使用培訓,提高月季產量和質量,并向社區群眾普及環保知識,營造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
此次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不僅助力了鄉村生態治理,推動了綠色產業升級,促進了環保知識普及,還培養了青年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責任擔當。通過深入基層,學生們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同時,活動也切實踐行習近平主席考察南陽時的相關指示精神,推動了當地生態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鄭州大學“廚余變資源 三進促振興”團隊的學生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在奮斗中前行,為鄉村生態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會有更多的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