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3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學院“匠心助共富,青力興清湖”實踐團深入衢州市江山市清湖街道,先后探訪公泰醬油展示館、彩陶村和睦大院以及綠牡丹茶坊等,對百年醬藝、傳統陶藝、特色茶文化三項承載地方文化基因的非遺技藝展開深度調研。隊員們通過走訪、訪談、體驗、交流,既觸摸到傳統技藝的歷史溫度,也洞察到非遺在當代傳承與助力共同富裕中的機遇與挑戰,更以青年視角為古老技藝注入活化思考。

圖1實踐團啟程前合影
百年醬藝:時光醞釀里的傳承密碼
實踐團首站抵達公泰醬油展示館,其舊址可追溯至明代,醬園創建于1825年,是閩浙贛皖邊境地區頗具信譽的“中華老字號”。據《清湖鎮志》記載,公泰醬油遵循“春準備、夏制曲、秋翻曬、冬成醬”的古法工藝,經選豆、蒸、煮、發酵等環節,日曬夜曬超200天,無需添加增鮮劑便得清潤滋味。

圖2實踐團成員在公泰醬油有限公司負責人帶領下參觀醬油制作工序

圖3實踐團成員訪談公泰醬油老師傅
實踐體驗中,隊員們在老師傅帶領下目睹選豆、蒸煮等工序,“日曬夜露兩百天,方得一味鮮”的堅守,讓大家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智慧。現代公司里,研學團隊參觀曬場、游客選購包裝產品,展現著醬藝的“破圈”嘗試。
陶藝古村:泥土與古建中綻放的新生
7月1日,實踐團走訪了彩陶村和睦大院。由江西婺源遷建的百年古宅改建而成的民宿,作為浙江省首批文化主題民宿,其以“宋人四藝”(點茶、插花、掛畫、焚香)為核心特色,毗鄰的陶藝體驗區也吸引了眾多研學團隊。

圖4實踐團成員采訪和睦大院老板祝小敏女士

圖5實踐團成員體驗陶藝
實踐團注意到,民宿善慶堂的歷史建筑結構融合了古代木雕工藝和傳統回字紋。作為非遺傳承人,老板將古建修復與文化體驗相結合:“這些老宅子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改造時保留了雕花、回字紋等元素,讓客人能親身感受傳統文化。”
綠牡丹茶坊:茶香里的傳承與交融
調研途中,實踐團專程走訪綠牡丹茶坊,與茶文化傳承人深入交流。作為當地特色非遺,綠牡丹茶以形似牡丹、香氣清幽著稱,其制作需經采摘、攤青、殺青、揉捻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講究時節與手法。

圖6實踐團成員與綠牡丹傳承人一同品茶交談
傳承人向隊員們演示了茶藝表演,沸水注入茶杯,茶葉緩緩舒展如牡丹綻放,香氣瞬間彌漫。“采茶要選晴天的嫩芽,殺青要掌握火候,這茶里藏著山里人的講究。”隊員們品茶時,感受到茶湯清甜中蘊含的鄉土氣息。這一刻茶坊不僅是賣茶的地方,更成了文化交流的平臺。
匠心共富:讓傳統在活化中賦能未來
從百年醬藝的“日曬夜露”到陶藝古建的“匠心傳承”,再到綠牡丹茶的“清香雅致”,三項非遺雖形式各異,卻共享著地方文化“精益求精”的造物觀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調研發現,無論是醬藝的文旅融合、陶藝的民宿創新,還是茶文化的體驗升級,都印證著:非遺的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它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標,賦能共同富裕。
隊員們在總結中寫道:“當傳統技藝成為研學資源、文化符號,傳統便不再是‘過去式’。”此次實踐讓大家堅信,守住技藝之根、注入創新之魂,這些非遺瑰寶終將煥發新生,為共富鋪就“以匠心守初心,以文化促振興”的特色路徑——這既是清湖街道的發展啟示,更是青年實踐團在鄉村振興征程中,以青春力量續寫的共富新篇章。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學院“匠心助共富,青力興清湖”實踐團陳琳/文 實踐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