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為深入探究“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的創新實踐,2025年7月22日起,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氣化+”科學精神實踐團“一度電的綠色長征”分隊,先后赴廣州、臺山的多家能源企業及能源基地,開展了一場聚焦綠色能源轉型的實踐調研。
首探能源研究院:解鎖前沿技術密碼
7月22日下午,實踐隊首站抵達廣州高新區能源技術研究院,探尋能源綠色轉型的技術支撐。隊員們考察了全釩液流儲能電站、光伏電站智能化建設及全浸沒式儲能系統等前沿技術。這些技術通過綠色安全、智能高效的設計,為新能源消納與電網穩定提供關鍵保障。研究院的低碳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已在當地氫能科技園區應用,通過精準管控園區用能、優化綠電調度,為能源系統綠色轉型提供了智能化解決方案。
走訪廣州能源企業:見證多元轉型路徑
7月23日上午,實踐隊走進廣州恒運東區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隊員們與公司技術骨干深入訪談,并實地考察了2×460MW級“氣代煤”熱電冷聯產項目。該項目以天然氣發電替代煤電,同時承擔區域熱負荷供應,實現低碳高效運營。當天下午,實踐隊走訪恒運熱電燃煤電廠,圍繞運營現狀、行業定位和低碳轉型等議題,與負責人展開交流,了解傳統煤電企業的轉型探索。

7月24日上午,實踐隊考察了小鵬汽車廣州智造基地的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與穗開電業合作)。該項目年均可提供19.7兆千瓦時清潔電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雙贏。隨后探訪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能源站,其水冷中央空調與冰蓄冷系統在滿足醫院能源需求的同時,實現了節能減排降本,彰顯了蓄冷技術的節能價值。
深入臺山基地:感受綠色能源雙引擎
7月25日,實踐隊抵達臺山市赤溪鎮。上午探訪的臺山核電基地,一期工程兩臺機組作為全球首臺和第二臺投入商業運行的EPR核電機組,截至2025年3月,兩臺機組投產以來總上網量達1130.54億度,相當于減少標煤消耗約339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為915萬噸。參觀過程中,實踐隊隊員們乘車來到觀景平臺(108平臺),俯瞰臺山核電站全貌。宏偉壯觀的景象令隊員感嘆:“它像一顆鑲嵌在碧海藍天間的巨型能源心臟,源源不斷地輸送綠色動力,太震撼了!”來到園區內的核安全與核知識科普教育基地,專業的講解使隊員們對核電原理及核安全有了更準確深刻的認識。

午后,隊員們來到臺山隆文風電場。該場正在進行“以大代小”改造,將145臺0.5兆瓦老舊機組替換為38臺8兆瓦新型風機。改造后總裝機容量與年發電量將顯著提升,新風機優化的設計與智能運維系統也將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擁抱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
此次調研中,隊員們見證了核電、風電、燃氣、光伏、儲能等多種能源技術的創新發展,深刻理解了能源轉型的多元路徑。隊員們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深化對能源轉型的理解,秉持“實踐出真知”的信念,帶著對能源創新的深刻認知繼續探索,以科技之力開啟能源轉型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