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革命老區復興團以“紅色文旅發展助力革命老區經濟振興”為主題,走進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實地調研王尚德烈士陵園及其周邊村莊樊家村的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實地走訪、資料整理與綜合分析,團隊圍繞“紅色資源如何撬動鄉村發展”這一命題展開深入探究。調研發現,以王尚德烈士陵園為核心的紅色文化資源,正逐步釋放出強勁的發展勢能,推動樊家村在經濟結構、基礎設施與村民生活等多方面實現躍升,成為“紅色文旅帶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樣本。
賡續精神血脈:王尚德烈士陵園的紅色底蘊
王尚德烈士陵園坐落于扶風縣境內,是為紀念中共地下工作者王尚德而修建的重要紅色文化地標。王尚德同志在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始終堅守信仰、英勇斗爭,最終壯烈犧牲,其事跡被廣泛銘記。陵園建有紀念碑、紀念廣場及主題陳列館,系統展示了其生平事跡、戰斗歷程與革命精神。
團隊調研成員步入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烈士紀念碑與簡潔肅穆的英烈展板。紀念館內陳列大量歷史圖片、文獻資料與復原場景,生動還原了烈士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團隊調研成員駐足凝視,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圖1 王尚德烈士陵園

圖2 王尚德烈士簡介

圖3 王尚德烈士精神

圖4 王尚德烈士紀念館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樊家村的共富路徑
王尚德烈士陵園作為省級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后,其所帶動的,不僅是參觀人流量的上升,更是深層次公共文化資源與地方發展機制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陵園輻射帶動下,樊家村圍繞“文化為魂、教育為本、青年為力”的路徑,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農業村落向“紅色文化承載型社區”的積極轉變。
團隊成員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年來,當地政府依托王尚德烈士陵園的文化影響力,在樊家村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紅色教育研學基地”等功能型平臺,鼓勵學校、黨校、企事業單位組織團體前來開展主題學習與現場教學。每年數十批次的研學團體到訪,不僅提升了村莊在區域內的知名度,也創造了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形成了穩定的教育文化型流量。
為了適配這種發展趨勢,村莊整體進行了文化空間重構。村文化廣場、圖書室、“王尚德事跡學習角”等公共空間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村莊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樊家村還積極引導外出青年返鄉參與文化建設和基層治理,一批具有教育、歷史、管理背景的本地青年陸續參與到講解、管理、文案策劃等工作中,推動形成了“紅色資源+人才回流+文化服務”的良性循環。
更為關鍵的是,樊家村探索建立了“紅色記憶檔案庫”“村史陳列室”,以村民口述歷史、文獻整理、紀實影像等方式,對本地歷史資源進行再挖掘與傳播,并與王尚德烈士生平展陳互為補充,逐步形成“陵園—村莊—個體記憶”三位一體的歷史傳播新樣態。這一探索不僅增強了本地居民的文化歸屬感與自豪感,也拓寬了文化旅游的縱深路徑。
發展啟示:紅色資源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能
通過對王尚德烈士陵園及樊家村的實地調研,實踐團隊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承載信仰的精神載體,更是引領鄉村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驅動因素。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激活紅色資源的現實價值,已成為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
從樊家村的發展實踐中可提煉出三方面經驗啟示:
文化空間是基礎支撐。 單一的參觀型景區已難以滿足新時代群眾的文化需求,需以紅色教育基地為依托,統籌布局村莊內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動文化供給從“點”向“面”延伸,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承載力的文化環境。
教育研學是重要把手。 紅色資源與教育功能天然契合,應積極對接黨校、共青團、學校等單位,系統設計研學課程、拓展教學內容,不僅增強村莊的文化接待能力,也拓寬本地服務型就業渠道。
青年回流是關鍵動力。 紅色文化建設需有“傳”更有“承”。鼓勵具有教育、文化、管理背景的本地青年返鄉參與講解、活動組織與文化策劃,不僅增強村莊自我服務能力,也有助于基層治理結構的優化提升。
王尚德烈士陵園的建設不僅賡續了紅色血脈、凝聚了精神力量,更以其深厚的教育意義和文化感召力,激活了周邊村莊的發展潛能。以樊家村為代表的鄉村逐步探索出“文化引領、教育帶動、人才參與”的發展路徑,實現了從靜態紀念地到多元文化空間的躍升轉變。
這一實踐經驗表明,紅色文化資源并不僅僅承載歷史記憶,更具備牽引當代鄉村社會結構重塑與文化體系建設的現實功能。未來,革命老區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應進一步發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公共價值與社會效益,以文化為根、以治理為本,推動形成精神引領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的良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