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國家濕地公園新聞采訪報告
守護城市綠肺,探索生態之美——草業學子實地調研濰河公園草地生態
科學養護助力濱水綠地可持續發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立草立業社會實踐團五組赴山東省諸城市濰河公園開展草地生態專項考察,通過實地采樣、數據分析和訪談公園管理人員,對公園內草種構成、養護模式及生態效益展開深度調研,為城市綠地科學管理提供實踐參考。
一、草地生態現狀:多樣化草種構建韌性生態基底 調研團隊發現,濰河公園作為城市濱水生態走廊,其草地系統兼具觀賞性與生態功能。經樣方調查,公園內草種以高羊茅(占比約35%)、早熟禾(28%)、黑麥草(20%)為主,搭配白三葉(12%)、狗牙根(5%)等鄉土草種,形成混合群落結構。工作人員介紹,混合播種策略不僅提升草坪抗病蟲害能力,還通過不同草種的季相變化(如狗牙根夏季繁茂、黑麥草冬季保綠)實現“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濕地周邊區域自然生長的蘆葦、香蒲等濕生植物與人工草坪形成過渡帶,既凈化水質,又為鳥類提供棲息環境,體現了“近自然修復”理念。
二、科學養護:精細化管理的生態實踐 “草坪養護絕非簡單修剪,需兼顧生態平衡與市民需求。”濰河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張XX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調研團隊了解到,公園采用分級管理模式:
1. 人流密集區(如廣場、兒童樂園):選用耐踐踏的高羊茅與黑麥草組合,配合每月2次的適度修剪與有機肥補施;
2. 生態保護區(如濕地邊緣):減少人工干預,保留野豌豆、蒲公英等原生草本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
3. 坡岸區域:種植根系發達的結縷草防止水土流失,搭配波斯菊、二月蘭等地被花卉增強固土與觀賞性。
此外,公園推廣節水灌溉與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采用智能噴灌系統精準控制水量,并引入瓢蟲等天敵抑制蚜蟲滋生,減少化學藥劑使用。
三、挑戰與建議:草業學子的專業思考 調研也發現部分區域存在土壤板結、草種單一化趨勢等問題。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知識提出建議:
• 土壤改良:定期打孔通氣,增施腐殖土改善透氣性;
• 動態監測:建立草坪健康檔案,跟蹤不同草種的適應性;
• 科普融合:設置草種標識牌、生態養護展示區,提升公眾生態認知。
四、結語:綠地與城市的共生之路 濰河公園的草地生態實踐,為城市公共空間綠化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通過科學選種、精細養護與生態平衡的協同,這片濱水綠地正以蓬勃生機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理想。
- 普通話之翼,助飛鄉村夢
- 近日,新疆喀什市麥蓋提縣,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22級1班的阿卜杜扎伊爾·艾散江,積極投身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家鄉村
- 02-28 關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