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西羅述長、晏志新、洪龍金的創業實踐為例">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退役軍人憑借堅定的信念、高效的執行力與深厚的鄉土情懷,逐漸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廣西退役軍人羅述長、晏志新、洪龍金通過立足家鄉資源、精準市場定位、發揮軍人特質、整合多元平臺,探索出“軍創+特色產業”的創業模式,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更帶動了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他們的實踐為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一、創業模式:四大核心要素驅動鄉村振興
1. 深挖本土資源,構建特色產業鏈
三位退役軍人的創業路徑均以家鄉資源稟賦為核心,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羅述長的有機茶產業:昭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但傳統茶產業附加值低、市場分散。羅述長成立廣西鵲鳴春有機茶公司,通過有機認證、品牌包裝和電商推廣,將昭平茶定位為高端健康飲品,帶動周邊茶農標準化種植,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
晏志新的“稻蝦共養”模式:上林縣水資源豐富,傳統稻田效益有限。晏志新引入“稻蝦共養”技術,實現“一田雙收”,每畝年收益從3000元提升至1.5萬元,并成立合作社推廣技術,輻射帶動周邊2000余畝稻田轉型。
洪龍金的“甘蔗渣循環經濟”:柳城縣每年產生大量甘蔗渣,傳統處理方式是焚燒或低價出售。洪龍金利用甘蔗渣作為食用菌培養基原料,建立“甘蔗—菌菇—有機肥”循環產業鏈,既降低種植成本,又減少環境污染,帶動20個合作社參與。
模式啟示:退役軍人創業需立足本地資源,通過技術升級和產業鏈延伸,將傳統農業轉化為高附加值產業。
2. 精準市場定位,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三位創業者敏銳捕捉市場趨勢,瞄準健康消費浪潮:
羅述長通過電商平臺和高端商超渠道,將有機茶打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
晏志新的生態小龍蝦依托冷鏈物流,供應南寧、廣州等地的餐飲市場,實現訂單化生產;
洪龍金的食用菌主打“零添加”概念,通過社區團購和直播帶貨擴大銷路。
模式啟示:退役軍人需跳出傳統農業思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產銷對接的高效體系。
3. 發揚軍人特質,打造高效團隊
創業團隊均以退役軍人為主力:
晏志新的“稻蝦共養”項目由5名退役軍人共同管理,分工明確、執行高效,僅用一年便完成技術落地;
羅述長的公司引入軍事化管理模式,制定標準化生產流程,確保茶葉品質穩定;
洪龍金的團隊在遭遇菌種污染危機時,憑借軍人堅韌精神,連續攻關20天解決問題,挽回經濟損失超百萬元。
模式啟示:軍人的紀律性、抗壓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是創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4. 借力政策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政府與協會的支持為創業提供關鍵助力:
昭平縣成立“戎彩退伍軍人就業創業協會”,通過培訓、資源對接和品牌推廣,幫助羅述長等會員企業擴大規模;
柳城縣將洪龍金的食用菌項目納入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提供土地流轉便利和貼息貸款;
晏志新通過退役軍人創業大賽獲得50萬元啟動資金,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
二、創業成效: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雙贏
1. 經濟效益:從“輸血”到“造血”
洪龍金的公司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帶動1000余名村民人均年收入從3200元增至1萬元;
羅述長的有機茶基地吸納200多名茶農就業,戶均增收3萬元;
晏志新的“稻蝦共養”模式推廣后,上林縣稻田綜合產值提升4倍。
2. 社會效益: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民從個體種植轉向規;洜I,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退役軍人創業項目吸引青年返鄉就業,緩解農村“空心化”問題;
生態循環農業的推廣,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助力鄉村綠色發展。
羅述長、晏志新、洪龍金的創業實踐證明,退役軍人可通過“資源整合+市場導向+團隊協作+政策借力”的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其經驗為更多退役軍人返鄉創業提供了路徑參考,也為地方政府優化扶持政策、搭建服務平臺提供了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