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校區2月5日訊】(通訊員:戴玟玟)
為積極響應“美麗中國,青春行動”助力生態環保專項,探索社區廚余垃圾處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2025年1月25日,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廚余減碳團隊成員孔藝書,與社區資深工作者江崇明展開深入訪談,共同聚焦社區廚余垃圾處理難題。
訪談伊始,團隊成員表明來意,闡述了致力于構建實用且可推廣的資源化利用模式,推動社區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目標。江崇明熱情配合,分享了豐富的信息。談及社區廚余垃圾處理現狀,江崇明介紹,目前社區每日廚余垃圾產生量約30桶,每桶120升,且呈上升趨勢。處理流程是居民投放至指定垃圾桶,保潔人員收集后由專門車輛運往處理站。然而,這一過程面臨成本高、運輸處理時異味影響居民生活等問題,且現有處理方式資源化利用程度低。在居民態度及認知方面,多數居民配合分類投放,但仍有部分居民不夠重視;居民對廚余垃圾污染危害的認知也較為模糊。在政策激勵與接受度上,居民對相關政策了解程度普遍不高,不過隨著社區宣傳活動的持續開展,垃圾分類和廚余垃圾處理意識有所提升。江崇明認為國家政策意義重大,社區也積極落實,不僅設置分類垃圾桶、開展宣傳,還嘗試與環保企業合作。但政策宣傳力度仍需加大。對于團隊計劃撰寫的網上信訪建議稿,江崇明希望能圍繞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提升居民意識提出對策。他認為團隊此次調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意識,社區后續也計劃開展多樣化環保活動,針對不同居民精準宣傳。他還強調,社區在廚余垃圾處理中扮演組織者、宣傳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居民、社區、政府應協同合作,共同推進廚余垃圾處理工作。
江崇明對廚余垃圾處理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預計會朝著更環保、高效、資源化的方向邁進。他建議進一步加強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引進小型高效設備;同時建立社區環保志愿者隊伍,提升居民意識。對于團隊期望達成的目標,他給予高度認可,并建議參考其他社區經驗,結合實際創新,確保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此次訪談讓廚余減碳團隊對社區廚余垃圾處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后續,團隊將依據訪談內容,針對現存問題深入研究,全力探索經濟可行、操作便捷且可復制推廣的資源化利用模式,為社區環保事業注入新活力,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廚余減碳團隊 責任編輯:劉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