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日照的蔚藍海岸線上,張家臺村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獨特的漁村文化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漁隅勘行”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1月24日,圍繞“智繪鄉村新畫卷,情講故園舊時光”的實踐主題走進張家臺村,對這里的環保實踐和漁業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并采訪了多位村民和村委會工作人員,了解了這座小漁村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傳承和發展漁業文化,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張家臺村的“新”與“鮮”
張家臺村位于日照市臥龍山街道東部,兩面環海,是一處典型的北方沿海漁村。隨著海禁的開放,張家臺村逐漸發展成為傳統漁業與漁民生活的新家園。如今,走進張家臺村,映入眼簾的是白墻青瓦的民宿、熱鬧的漁家飯店以及忙碌的漁港碼頭,無不散發著濃厚的海洋氣息。
據采訪了解得知,張家臺村今天的繁榮可以用“新”和“鮮”兩個字來概括。“鮮”自然指的是漁碼頭和炊煙裊裊中的漁家風味,而“新”則與穿村而過的陽光海岸綠道息息相關。這條綠道不僅提升了村莊的交通便利性,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來,為村莊的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為張家臺村漁民售賣海產品
守護碧海藍天,共建美好家園
實踐隊員們經過采訪村委會工作人員孔叔叔了解到,張家臺村一直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致力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張家臺村面臨著環境保護的嚴峻挑戰。為了保護這片美麗的海洋家園,村民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采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
首先,在垃圾處理方面,張家臺村實行了垃圾分類制度。村民們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四類,并分別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同時,村里還設置了多個垃圾收集點,定期清理和轉運垃圾,確保垃圾不落地、不堆積。同時張家臺村在環境方面仍存在一一些問題。在與村委會書記的交流中,我們得知,盡管每日有垃圾車頻繁往返,負責將垃圾運送至專門的廢棄物處理場,但在一些區域,環境衛生狀況仍待提升,特別是在村民居住區,可見到用于趕海的工具隨意放置,以及建筑廢棄物無序堆積目缺乏清理等情況出現。
其次,在漁業生產方面,村民們采取了更加環保的捕撈方式。他們使用更加環保的漁網和捕撈工具,減少了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同時,他們還積極參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維護海洋生態平衡。
此外,張家臺村還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通過科學的養殖技術和合理的管理方式,實現了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為張家臺村環境宣傳標語
傳承與創新并重,煥發新生機
張家臺村的漁業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保留著北方沿海活態化的漁村漁港特色。據孔叔叔介紹,村里的漁民世代以捕魚為生,漁業是村里的經濟支柱。采用傳統的漁業捕撈方式,比如手撒網、釣魚、拉網等,這些捕魚方式都融入了豐富的地方民俗和文化。村里還定期舉辦漁業文化節,邀請游客們前來參觀和體驗漁家生活,感受漁業文化的魅力。還會舉行祭海、祭漁神等宗教儀式,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盈。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游客對漁業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或舉行祭海、祭漁神等宗教儀式,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盈。
此外,漁船、漁網以及捕魚技巧都是張家臺村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村里的人,尤其是漁民的后代,常常從小就開始接觸和學習漁業技術,不僅僅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傳承這份特殊的文化。但現在也面臨著村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的問題,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張家臺村的漁業文化也得到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村民們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開發了一系列以漁業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如海鮮市場、趕海園、漁家飯店等,讓游客在品嘗美味海鮮的同時,也能親身體驗漁村生活的樂趣。
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張家臺村在保護漁業文化的同時,也注重創新和發展。他們鼓勵村民利用互聯網和直播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將海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這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圖為張家臺村的一些攤位
文旅融合,共繪新圖景
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張家臺村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之路。陽光海岸綠道的建設為村莊帶來了大量游客,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村民們紛紛利用自家房屋開設民宿和飯店,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
此外,張家臺村還積極策劃推出一批新業態、新場景、新產品,豐富了游客的游玩體驗。這些新業態的涌現不僅提升了村莊的知名度,也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通過對張家臺村的實地考察和采訪,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這座小漁村在環保和漁業文化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張家臺村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傳承和發展了漁業文化,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張家臺村將繼續秉持著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創新和發展漁業文化,為游客提供更加美好的旅游體驗,也為村民創造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張家臺村的故事是日照市乃至整個山東省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它告訴人們,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只有傳承和創新并重,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通訊員 蘇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