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雒魚燈:溯源歷史,續寫漁家燈火新章
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奔赴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開啟了一場關于濤雒魚燈的調研實踐之旅。

在現代工業化浪潮的席卷下,濤雒鎮傳統漁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輕一代大量外出,致使濤雒魚燈制作技藝的傳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掌握這門技藝的手藝人數量銳減。為了深入挖掘魚燈背后的歷史文化淵源,切實推動其傳承與發展,該團隊決心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以及向經驗豐富的老藝人學習制作技藝等方式,喚起民眾對這一瀕危民間藝術的關注,讓漁家燈火在新時代重煥光彩,續寫濤雒的文化傳奇。
濤雒魚燈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作為傳統手工藝品,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明朝初期,濤雒地區夜晚一片漆黑,民眾夜間出行極為不便。為了尋求光明,當地百姓發揮聰明才智,以竹篾為骨架,彩紙為外皮,精心制作出魚燈,自此魚燈成為人們夜間出行的重要照明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美的追求不斷提高,魚燈上開始繪制栩栩如生的花卉圖案,使其從單純的照明工具逐漸轉變為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文化載體。

每一盞魚燈都凝聚著手藝人的心血。制作時,手藝人先用竹篾細致編織成規整且穩固的骨架。隨后,將彩紙精心糊于骨架之上,色彩多以紅、黃、綠等鮮艷色調為主,這些顏色象征著吉祥與活力。魚燈的眼部則用黑色顏料醒目點綴,賦予其靈動的神韻。盡管魚燈在外觀上的差異并不顯著,但當它們排列在一起時,便能營造出色彩斑斕、整齊劃一的獨特景象,展現出“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中國式浪漫。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代代人的文化傳承,承載著濤雒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然而,時過境遷,濤雒魚燈的傳承之路布滿荊棘。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年輕一代紛紛離鄉外出追逐夢想,而老手藝人因年邁體衰,掌握魚燈制作技藝的人愈發稀少。這項承載著濤雒鎮文化記憶的技藝,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嚴峻危機,猶如風中殘燭,岌岌可危。
面對濤雒魚燈傳承的困境,“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的同學們深感憂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他們迅速行動起來。他們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全力以赴守護這一珍貴的文化瑰寶。
在眾多熱心傳承者中,團隊拜訪了中年手藝人成師傅。盡管傳承之路充滿艱辛,但成師傅始終堅守對魚燈制作的熱愛,執著地希望這門古老技藝能夠延續下去。當團隊成員前來學習時,成師傅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選竹、破篾、扎架、糊紙、彩繪等十幾道精細工序。

選竹時,成師傅仔細挑選竹子,向同學們強調竹子質地和韌性的重要性,并親手示范如何精準判斷竹子的優劣。破篾環節,他手法嫻熟,將竹子均勻地分成細條,同時不斷提醒同學們注意安全和手法要點。扎架工序中,憑借多年的經驗,他靈活地搭建出各種形狀的框架,并耐心講解框架穩固與美觀的關鍵所在。糊紙時,成師傅動作輕柔,展示如何讓紙張完美貼合骨架,避免出現褶皺。彩繪是魚燈制作的點睛之筆,成師傅運用不同的顏料和筆觸,為魚燈賦予鮮活的色彩,并講解色彩搭配背后蘊含的海洋文化寓意。

同學們全神貫注地學習,認真記錄每一個步驟和每一句講解。從最初的生疏、無從下手,到在成師傅的悉心指導下逐漸熟練,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飽含著對這門技藝的尊重與珍視。為了掌握魚燈制作的精髓,同學們反復練習,不斷請教,力求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只為讓濤雒魚燈的獨特魅力能夠得以傳承。

在深入調研與學習制作魚燈技藝的過程中,“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的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當地手藝人那滿含歲月痕跡卻又無比堅定的目光中,他們看到了對手藝的堅守。
時至今日,濤雒魚燈早已超越了普通照明工具的范疇,成為濤雒鎮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它宛如一座橋梁,一端連接著先輩們的智慧和往昔的崢嶸歲月,另一端則向著未來的廣闊天地伸展。每一盞魚燈都承載著人們對年年有余、豐收吉祥的殷切期許,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彰顯著一輩又一輩人的執著堅守。歲月悠悠,濤雒魚燈始終閃耀在黃海之濱,為濤雒鎮的發展照亮前行的道路。相信在“魚燈探源·雒韻興揚”團隊以及眾多傳承者的努力下,濤雒魚燈這一民間藝術定能在新時代續寫輝煌,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