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鹽跡,古韻今承
近期,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微“鹽”大義社會實踐隊在馬金霞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蕭山博物館。同學們借此了解蕭山歷史文化,學習博物館的展覽方式,為接下來開展的鹽文化實地調查與訪談,以及之后的策展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蕭山博物館,即蕭山區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是一座集陳列展覽、宣傳教育、藏品保管、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為一體的蕭山地方歷史文化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主館中現有館藏文物5000多件,包括陶瓷、書畫、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等門類。館內基本陳列《盛世永興------蕭山歷史文化陳列》,緊扣蕭山的“潮”文化,串連起蕭山的古越文化、運河文化、湘湖文化、革命文化以及錢塘江文化五大文化的亮點與重點,全面系統地介紹蕭山文化、講好蕭山故事。
在進館之后,同學們首先參觀的是蕭山博物館近期臨展“鏟釋蕭山------蕭山2023年考古工作記”。整個展覽首先簡要介紹了蕭山考古歷程,再按照沈家里遺址、魯公橋遺址、昇光遺址、湘湖龜山墓地、金家浜遺址、楊梅山遺址和沙里吳遺址與城南村遺址的順序陳列出土文物。同學們觸摸出土陶片,體驗考古挖掘,學習了有關考古工具的知識。同時,大家也對展覽的互動方式進行利弊分析,為接下來自主展覽的布置出謀劃策。
隨后同學們隨老師走上二樓,開始參觀本館基本陳列“盛世永興------蕭山歷史文化陳列”。一進場館,同學們便被先民刳木為舟的雕像吸引。在新石器時期,蕭山地區擁有燦爛的跨湖橋文化。在跨湖橋文化之后,又有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它們都構成了豐富的史前文化。夏朝至戰國初期,蕭山境內不僅有印紋硬陶,還有一些原始瓷窯,都可以證明蕭山是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秦漢至唐五代,蕭山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秦始皇一統中國,蕭山被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管理之下,漢朝時明確置縣,蕭山擁有了正式地區身份。隨著西晉時賀徇開通運河,蕭山成為浙東運河的起點。在這一時期青瓷手工業興盛,佛教文化也廣為流傳,場館中陳列的各式瓷器便是最有力的說明。另外,同學們對于本館的鎮館之寶------西晉青瓷人物俑饒有興趣,并且就其形象為墓主人還是侍從展開了小范圍討論。
近代,在民族危亡的危急關頭,蕭山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和國家赴湯蹈火。在抗日戰爭中,蕭山地區見證了錢江戰役、錢塘江南岸戰役、蕭山反擊戰等大大小小的戰爭的發生。新中國成立后,蕭山人民砥礪前行,繼續奮斗。為了消除沿江民眾因坍江決堤而流離失所的災難,蕭山人民進行了浩浩蕩蕩的圍墾。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其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跡”。圍墾時期人們生活艱苦,只能住草棚、飲咸水、吃霉干菜,但蕭山人民依舊熱情高漲,同學們在參觀的過程中也紛紛為圍墾精神所感嘆。最后,同學們在一樓體驗廳觀看了記錄蕭山歷史變革的影片,并且在一樓的聯盟展區中了解了蕭山的各個鄉村博物館,這些鄉村博物館為各組單獨調研的地點提供了多元選擇。
本次參觀使同學們更加了解蕭山的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為之后同學們進行正式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并且,同學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學習博物館中的各種展覽形式。蕭山博物館中出現的一些展覽互動模式,為同學們構想之后的展覽策劃提供了思路。希望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同學們可以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鹽文化的魅力與深刻內涵,為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