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堅持生態文明思想,聚焦綠色科技創新、綠色科考研究、綠色生活方式等領域,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7月20日-7月27日,機械工程學院綠色長征科考實踐團沿潏河走向鄉村、社區、工廠等基層一線,開展“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社會實踐活動。
——“凈”力守護,我們在行動!
為改善潏河生態環境,確保后續工作的有效性。實踐團前往洨河生態公園、樊川公園等地進行“潏河凈灘新征程,綠色引領新風尚”倡議活動,并對河流的水質進行了詳細的科考。
潏河發源于大峪羅家坪以上的甘花溪,出峪口后流經大峪、王莽、杜曲、樊村、申店、郭社、黃良、內苑、興隆、五星等,于灃惠渠首以南匯入灃河。團隊成員在科考中了解到潏河河通過“河湖長制”水質明顯提升,河流出區斷面水質均達到考核指標。河湖面貌整體改善,打造了串聯灃河潏河儀祉湖的休閑觀光綠色廊道,形成了“堤固、岸綠、水清、洪暢、景美“的水生態美景。
隨后,實踐團成員分別沿河道面向當地群眾開展“潏河凈灘新征程,綠色引領新風尚”倡議活動。通過此次活動,不僅使團隊成員對潏河水質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加深了當地群眾對良好生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理解。
——聚焦鄉村污水處理,探索資源管理模式
為實地了解潏河沿岸鄉村污水處理流程,感受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環境變化,科普專業知識。實踐團前往西安市清水頭村污水處理廠進行實地調研,探索資源管理模式。
活動中,處理廠負責人首先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及排放問題。隨后,團隊成員近距離觀察了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實際運作,對污水處理的各個步驟和相關設備的功能進行了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村內生活污水通過污水處理廠經過隔柵池、生化池、調節池、人工濕地等一道道工序,達標排放,變成了美麗的生態池。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借鑒清水頭村“生態處理+有機肥源+綠色種植”模式的成功案例經驗,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不同村落的污水處理模式,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鄉村振興風正勁 扶困助殘鑄真情
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切實關愛鄉村殘疾人群體,實踐團沿潏河抵達鄠邑區“龍人奇跡”聾人中藥高科技農業示范園開展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鄉村振興助殘活動。
活動中,由于全園的工作人員均為聾啞人,實踐團成員通過簡單的手語和手機打字等形式與他們深入探討了該類葡萄的具體種植過程,了解到在中藥葡萄種植前需要提前將各類中藥研磨成粉與土壤混合,種植期間藤架下也會種滿魔芋、薄荷、紫菜、辣椒等作物。園區負責人使用手機向實踐團成員講解,這種純天然用中藥肥種的葡萄沒有添加劑 沒有催熟劑,是低血糖患者可以吃的葡萄。
隨后,實踐團幫助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了葡萄采摘,團隊成員小心翼翼地剪下成熟的葡萄,輕輕放入籃中,迅速采摘了40葡萄,并幫助工作人員成功售賣。
通過此次活動,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聾啞人種植和售賣葡萄的艱巨性,大家紛紛表示,要立志把龍人奇跡這份愛心和擔當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社會力量匯聚到關愛殘疾人的事業中來,用青春和汗水繪就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與扶困助殘的美好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