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明秸稈還田對赤霉病菌源形成的影響,2024年8月1日至1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新實驗學院赴作物種植區真菌致病調研隊跨越陜西楊凌、寧夏靈武等種植一線,調研田間秸稈上禾谷鐮孢子囊殼的形成與進展情況,探究環境因素和種植方式對子囊殼形成的影響,評估田間菌源量及病害發生風險。
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小麥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其健康生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與民眾的生活福祉。然而,小麥赤霉病這一世界性真菌病害,如同隱形的威脅,年復一年地侵擾著我國的麥田,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農業問題。禾谷鐮孢有性生殖所產生的子囊孢子是小麥赤霉病的初侵染源。田間秸稈是禾谷鐮孢子囊殼形成的重要場所,因此,秸稈還田不充分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小麥赤霉病的菌源積累。
科學調研,精準把脈病害源頭
調研活動自8月1日啟程,首站抵達陜西楊凌——這片被譽為“中國農科城”的土地上,調研隊深入田間地頭,調查不同田塊秸稈上子囊殼的形成規律,分析子囊殼形成的誘因,采集不同生境中的秸稈樣本。成員們發現,秸稈還田的方式、深度以及秸稈的分解程度,均對子囊殼的形成產生顯著影響。通過對比試驗,調研隊初步確定了高濕度、適宜溫度以及充足的養分供給是子囊殼大量形成的關鍵環境因素。這一發現,為后續制定科學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圖為成員采集秸稈 俞江楓攝
科普宣傳,攜手農戶共筑防線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隊深知,科學知識的普及與農戶的積極參與是防控小麥赤霉病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成員們積極與當地農戶溝通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戶普及秸稈在赤霉病菌源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建議農戶科學秸稈還田,以實現對菌源的有效控制。通過發放宣傳冊、舉辦小型講座等形式,有效提升了農戶的病害防控意識,激發了農戶參與科學種田的積極性。一位老農彤女士感慨地說:“以前只知道秸稈燒了可惜,沒想到還能影響小麥生病,這下得好好琢磨怎么科學還田啦。”
圖為成員與農戶溝通交流 俞江楓攝
實地觀察,探索生物圈中轉化
8月6日至8日,調研隊前往寧夏靈武的奶牛科技小院。這里,成員們親眼見證了小麥秸稈在生物圈中的奇妙轉化過程。通過實地觀察與記錄,成員們領略到,小麥秸稈在攪碎后可以作為奶牛的飼料,經奶牛消化后,秸稈殘渣會返回農田里,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秸稈可轉化為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養分,同時減少了子囊殼的滋生空間。這一發現,為探索生態友好的病害防控新途徑提供了寶貴思路。調研隊員馮同學興奮地表示:“原來自然界的循環如此精妙,希望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秸稈還田真正成為利國利民的好事。”
圖為成員參觀秸稈飼料加工場 李佳慧攝
實驗研究,揭開子囊殼之謎
8月9日至15日,調研隊在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利用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對采集自田間的秸稈樣本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析。成員們發現,子囊殼的形態、大小以及分布密度,隨著季節的變遷和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呈現出顯著的時空變化特征。通過數據分析與模型構建,調研隊初步揭示了秸稈上菌源形成的內在規律,有望為田間菌源控制和精準防控小麥赤霉病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圖為成員鏡檢秸稈樣品 李佳慧攝
展望未來,青年學子挺膺擔當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此次調研之旅,不僅是對小麥赤霉病源奧秘的深刻挖掘,更是青年才俊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光輝展現。展望未來,調研隊誓將科研之舟駛向更深遠的海域,持續深化對病害機制的研究,力求將理論上的璀璨星光轉化為實踐中的璀璨明珠,讓農業的綠色未來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