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奮起新竹,毓秀方塘”實踐團前往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三清鄉方塘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團隊以“五育并舉”為宗旨,在當地小學引入了包括地質科普、勞動實踐和傳統武術等在內的一系列多樣化課程,旨在展示地大特色,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充實其假期生活,并深入了解當地教育現狀。
地質初探,智啟未來
“科普是連接智慧與理性的橋梁,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關鍵。”為滿足孩子們對科學的求知欲,支教團專門開設地質科普課,涵蓋三清山地質科普、地震科普與月球科普。
在每節課開始前,支教老師們會先從孩子們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而將話題擴充到正式課堂內容,以此來確保孩子們不會對新知識產生抗拒心理;課堂上,孩子們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僅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提出猜想,有些孩子還會主動幫不理解的孩子答疑解惑、共同成長。
“聽了老師的課后,原來地球上有這么多好玩的事,感覺特別有意思!”孩子們若能對世界感到好奇,并自發去探索,科普課也就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
圖為地質課上,劉婭葦老師教同學們辨認巖石類別及特點,大家興趣盎然,積極提問。閆嬪嬪 供圖
健壯體魄,文化傳承
“全民健體江山定,華夏奇功韻宇彰。”中華傳統武術作為國粹之一,向來擁有來自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支持。為響應國家體育總局宣揚的“全民健身”口號,支教團特地開設武術課,帶領孩子們強身健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在理論學習上,支教老師采用圖片為主的方法,成功將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出來,為之后的熱身、基本功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孩子們也紛紛響應,回答問題、模仿一招一式。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身體得到充分的鍛煉,全身舒展。有些孩子還在課后向老師討教更多關于武術的內容,甚至在日常與老師一起練功。
“孩子們總是能給予我們不一樣的驚喜,看到有那么多孩子愿意在課后也來問我問題,我心里其實是非常欣慰的,因為能感覺到我們的課程是有意義的。”支教老師朱樹振這樣說。
圖為朱樹振老師帶領同學們排練武術節目,同學們一絲不茍,每招每式力求精準。伍亭羽 供圖
面點美藝,勞動光榮
讓學生們親自參與到點心制作中去,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通過親手創造出勞動果實,既能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他們感恩勞動者。
負責這堂課的支教老師劉婭葦于實踐開展以前,就在家中錄制好了整個制作流程的視頻,并用PPT串聯起來。她很希望自己家鄉的美食能為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在整個的制作過程中,老師們在各個組間來回巡視,逐個示范,教孩子們如何處理面團,如何讓面點成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大家分組進行,一起制作,團結一心,最后提前于規定的時限完成了制作。于是孩子們在課堂上利用剩余的面團,盡情發揮想象力,自行創造了各式各樣的面點造型,與棗花糕一同送去蒸制。
最后,制成的面點由實踐團統一蒸熟,并在放學時分發給了同學們。讓每個孩子在離開校園后都吃上了自己親手制作的面點。相關的攝影資料也被分享在家長群中,收獲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勞育的意義是讓孩子們參與實踐、積累生活經驗。另外,在共同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大家團結協作的精神也被大大發揚了。
圖為面點制作課上,劉老師示范揉面技巧,同學們圍觀學習,共探面點之美。閆嬪嬪 供圖
師生聯歡,情深誼長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地質大學校歌的唱響,拉開了一場村民大聯歡的帷幕。實踐團與“上饒鄉韻教育使者”支教團的同學們攜手,共同籌備了這場別開生面的鄉村聯歡會。
舞臺上,孩子們展現了他們多才多藝的一面,也讓在場的父母看到了孩子們風采。這場聯歡會不僅加深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更以文藝的力量觸動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愛與希望。
回顧此次支教歷程,實踐團的老師們各取所長,齊心協力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又一堂有深度、有趣味的課程。當實踐團離開方塘村,向孩子們征集視頻用作微紀錄片的素材時,有位小女孩的家長告訴支教老師:“我家娃想老師們,都哭出來了。”聽了這些話,成員們無不動容。
支教是一場雙向的旅途,實踐團的成員和孩子們都在此次活動中收獲滿滿。成員們表示,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持著這樣一份初心,為更多的孩子帶去溫暖和關懷,也為鄉村教育振興事業增添力量。
(通訊員 劉婭葦 朱樹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