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建設“兩美浙江”決定提出以來,嘉興市秀洲區以“千萬工程”為契機,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重塑“詩畫江南”金名片,實現了一場精彩蝶變。2024年7月15日,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浙美青傳”嘉興實踐隊前往嘉興實地調研,聚焦切實優化“詩畫江南”人居環境,深入探尋嘉興秀洲的十年鄉村蝶變,并嘗試總結和推廣其鄉村整治經驗。

壹 善美河浜,奏響變奏新曲
潘家浜村是集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等頭銜為一體的特色農村。7月15日實踐隊成員深入潘家浜村開展實地調研。
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參觀了嘉興市潘家浜景區、蠶桑文化體驗館、桑梓廣場、翠冠梨園以及老知青館。隨后兩天,隊員們對當地的居民和工作人員進行了走訪調研。通過對村民的采訪,隊員了解到當地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改變,村莊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人們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隨后隊員們還采訪了當地養蠶戶和農戶。通過采訪養蠶戶,了解到了由于土地整治規劃,蠶桑產業遇到不小危機。潘家浜順應時代潮流,創新推出蠶桑文創,同時充分利用特色資源,將美麗鄉村建設與保護歷史遺跡相結合,進一步打造“桑梓潘家浜”品牌。隊員們還來到翠冠梨種植園,通過對農戶的采訪了解翠冠梨的發展歷程和種植模式。甜甜的翠冠梨不僅僅是當地人的“避暑神器”,更是潘家浜的一張閃亮名片。

潘家浜在這十年浴火重生。從原先的“養豬村”變為如今的“夢里水鄉”。通過采訪潘家浜村書記葉麗麗女士,隊員們了解到潘家浜村在村莊基礎設施改善、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生態綠色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尤其在河道治理方面,潘家浜通過建設生態護岸,構建“水下森林”等舉措,成功繪出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畫卷。在經驗分享方面,村書記葉麗麗女士強調村民參與度十分重要,潘家浜村通過成立五大紅管家,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下的“民情、治水、愛心、平安和衛生”五大作用,同時實行“微積分”制度,帶動全村人民積極投入美麗鄉村的建設行列中。葉書記表示今后潘家浜將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招商引資、引進業態,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桑梓潘家浜”品牌發展。

貳 童話村莊,打造鄉村名片
洛東村以兒童畫為切入點,以“鳳凰洲·童畫村”為主題開展未來鄉村建設,在2022年被評為浙江省級未來鄉村創建成效優秀村。7月17日,實踐隊成員奔赴洛東村開展實地調研。
隊員們采訪了洛東村婦女主任鄭利群女士,了解到洛東村在打造童畫村的同時也在采取如環境整治、垃圾分類考核等相應措施來優化村莊的人居環境。洛東村充分利用自然優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逐步實現了“美麗夢想”。
通過講解,隊員們了解到新塍鎮在2019年榮膺“中國最美童畫之鄉”, 這也讓洛東村打造“鳳凰洲·未來鄉村”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還一起參觀了亞洲人文藝術展和亞洲八國兒童繪畫作品展,在一幅幅兒童畫中領悟鄉村振興帶來的無限可能。
未來 ,洛東村將充分挖掘區域傳統文化內涵,以藝術文化吸引人,以生態綠色留住人,整合資源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用“童真的畫卷”描繪未來鄉村幸福藍圖。
叁 非遺水鄉,共繪美好畫卷
近年來,勝豐村通過“靚水、融文、理景、興業”的思路,深入挖掘農民畫、造船技藝、糖糕板雕刻技藝等非遺文化,建成相應場館,發展特色文旅產業。7月18日,實踐隊成員來到勝豐村,探尋水鄉發展振興的文化基因。
激活文化基因,小農場變藝術館。秀洲農民畫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隊隊員采訪了省級農民畫非遺傳承人張金泉老師的徒弟吳新云老師。通過采訪,隊員們了解到他是如何將江南風情與現代生活融入到繪畫中,創作出一幅幅色彩明快、構圖飽滿、富有水鄉風俗情趣的農民畫。他的作品洋溢著生命的氣息,流露出對當代農民奮發向上精神風貌的贊美。

傳承非遺技藝 ,小作坊成“打卡”地。糖糕是勝豐村的特產,是麟湖八味之一。制作糖糕的糖糕板雕刻技藝是嘉興市級非遺。隊員們還采訪了糖糕板雕刻技藝傳承人張進泉爺爺和“糖糕奶奶”吳彩明。張進泉爺爺表示,“自從糖糕館建起來后,有不少人到這里體驗。現在,知道這門傳統手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糖糕奶奶”吳彩明則說,“前些年,勝豐村邀請她到菱瓏灣展示糖糕技藝,于是,她又做起了糖糕,手藝越來越精湛,來體驗的、品嘗的人也越來越多。”隊員們在糖糕奶奶的指導下,也參與到糖糕制作過程中來。一塊塊糖糕刻畫著屬于勝豐村的獨特故事,也給實踐隊成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鄉村振興,村莊要美,環境要好,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有可持續性。未來,勝豐村將借力鄉村建設,加快農、文、旅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新典范。
肆 隊員感想,復盤實踐之路
在嘉興調研的一周,實踐隊成員積極探討,深入調研,通過人物訪談、問卷收集等形式探尋嘉興秀洲人居環境優化的具體措施,收獲滿滿,感觸頗深。
方晗:
短暫交集,我們的時代正是風起浪涌;云淡風輕,我們的相遇更是雙向奔赴。很榮幸,我參與到了這次“理解當代中國,講好美麗浙江故事”的暑期實踐中。從前期方案制定,到行程規劃,再到實地調研,我們都齊心協力,穩扎穩打完成任務。實踐隊聚焦切實優化“詩畫江南”人居環境,來到嘉興秀洲探尋其十年蝶變。我們來到潘家浜村,發掘其河道和道路的整治經驗,通過對蠶戶和村書記的采訪學習蠶桑文化和翠冠梨的業態發展模式;來到洛東村,參觀了亞洲人文藝術展和亞洲八國兒童繪畫作品展,在一幅幅兒童畫中領悟鄉村特色;來到勝豐村,通過采訪和動手體驗,學習農民畫和糖糕版的創作歷程,沉浸在非遺的文化熏陶中。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們探尋嘉興秀洲人居環境優化的具體措施,總結其十年蝶變的經驗,收獲滿滿。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益明。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也將繼續行在路上,將這種干在實處、勇立潮頭的精神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努力講好浙江故事,傳播浙江聲音。
應浠烯:
蟬鳴聒噪,驕陽似火。大一結束后的暑假我有幸加入了院暑期實踐隊,跟隨隊友一同前往嘉興開展社會實踐。這次的暑期實踐我最大的感受一方面是團隊合作的力量。在隊長的統籌規劃與任務合理分配之下,每位成員得以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大家既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烈日炎炎之下我們相互陪伴,最終得以圓滿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便是當地的風土人情令人動容。我們的調研走訪算不上一帆風順,但值得慶幸的是一路上獲得了不少幫助,當地人民的熱情好客、樂善好施不僅助推了我們的實踐進程,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社會實踐不僅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提升了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了自信心和責任感。總言之,我認為這次的暑期實踐不虛此行,這一難忘的經歷也會成為我們共同的獨家記憶。
虞宇佳:
軍訓的尾聲悄然落下,緊接著,我們便踏上了征途。作為全院最早出發的隊伍,我們分兩隊抵達了目的地——嘉興,開啟了暑期實踐之旅。
盡管嘉興這片土地承載了我童年的記憶,從街頭巷尾到學府殿堂,我幾乎踏遍了她的每一個角落,但此次的目的地,卻如同未被揭開的神秘面紗,即便是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與期待,更別說初來乍到的隊友們了。我們懷揣著滿腔的熱情與對知識的渴望,手持僅用三日時間雕琢而成的行動計劃,踏上了這段意義非凡的旅程。
抵達首站——潘家浜村時,現實的挑戰遠比預想中更為嚴峻。原本詳盡周密的計劃,在接連不斷的婉拒聲中似乎失去了方向。然而,正是這份逆境,激發了團隊不屈不撓的精神。或許是我們不懈的努力觸動了命運的琴弦,又或是村書記那份難能可貴的熱情與支持,我們迅速調整了策略,剔除了計劃中不切實際的部分,重新繪制了前行的藍圖。
隨著團隊的凝聚力在炎炎烈日與曲折行程中愈發堅固,我們依次造訪了秀洲區的多個特色村落與地方黨史陳列館。每一步探索,都讓我們收獲了深刻的感悟,那些關于歷史、文化、以及人間溫情的片段,如同點點星光,照亮了我們的心靈。在連綿不絕的蟬鳴與輕輕搖曳的樹影交織下,我們圓滿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務,為這次實踐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伍 秀洲樣本,共享發展經驗
通過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實踐隊隊員深切體會到了秀洲十年來發生的巨大改變,并深入了解其背后具體的政策措施。在“八八戰略”指引下,秀洲以統籌規劃鋪開美麗畫卷;以環境整治打造秀美空間;以業態引育共建特色新村。嘉興市秀洲區正著力打造世界級詩畫江南,為人居環境建設貢獻秀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