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家貢獻青春力量。”
2024年4月初,“新‘質’青春”青年服務團踏上了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共青團鎮等地,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此次調研的核心目標是深入了解鹽堿地的現狀及其利用情況,同時開展鹽堿地棉花種植試驗,為區域農業發展貢獻科學數據和實踐經驗。
調研行動:走訪村鎮集體與農戶
在為期一周的調研中,社會實踐隊員們積極走訪了共青團鎮的多個村鎮,與當地集體和農戶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走訪,隊員們詳細了解了鹽堿地的實際使用情況,記錄了鹽堿地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數據。這些數據將為后續的科學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也為改進鹽堿地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實踐依據。
鹽堿地現狀:揭示問題與挑戰
根據國土“三調”標準,全國鹽堿地共有1.15億畝,其中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硫酸鹽—氯化物為主的鹽堿地,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地,占全國鹽堿地的96.1%。新疆是我國鹽堿地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根據1985年第二次全國土壤調查資料,新疆各類鹽漬化土壤總面積達1336.1萬hm2,占我國鹽漬化土壤總面積的36.8%,占我國西北六省(含內蒙古自治區)的53.31%;灌區土壤鹽漬化也十分突出(14個地州市均有分布),是我國第一大耕地鹽漬化區,鹽漬化耕地面積達126.39萬hm2,占灌區耕地面積的30.85%。
棉花種植試驗:探索鹽堿地的農業潛力
調研期間,實踐隊還在鹽堿地上開展了棉花種植試驗。棉花作為耐鹽堿作物的一種,其生長情況將直接反映鹽堿地的改良效果。通過試驗,隊員們希望能夠找到適合鹽堿地的棉花種植方法,提高鹽堿地的利用價值,并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持。
科學取土與測驗:精準掌握土壤情況
在調研過程中,隊員們對鹽堿地進行了取土和測驗,分析了土壤的鹽堿度、營養成分等指標。這些科學數據將幫助隊員們了解鹽堿地的實際土壤狀況,為后續的改良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
總結展望:為鹽堿地改良提供科學支持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提升了實踐隊員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也為鹽堿地的改良和農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持。通過與當地村鎮和農戶的合作,實踐隊員們希望能為鹽堿地的可持續利用開辟新的路徑,助力新疆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
在未來的工作中,“新‘質’青春”青年服務團將繼續關注鹽堿地的改良研究,積極探索適宜的農業生產模式,為實現鹽堿地的科學管理和有效利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