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助力鄉村振興,8月2日至1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赴鳳城市支農實踐團來到了“柞蠶之鄉”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通過實地調研和農戶走訪全面了解柞蠶產業的發展現狀,為推動柞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源遠流長:歷史印記與融合創新
在丹東市鳳城市柞蠶絲綢博物館,實踐團見證了柞蠶絲從傳統工藝到現代設計的演變。柞蠶產業源遠流長,其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曾是宮廷和貴族的珍貴紡織材料。唐宋時期,柞蠶絲綢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明清時期產業進一步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區劃變更和柞園封育,全市柞蠶場面積銳減;經過多年的改造,如實行補植,種植紫穗槐串帶等生物措施和閘溝等工程措施,柞園質量顯著提高,蠶農逐漸從傳統養蠶方式步入生態放養之路。
博物館內的展品不僅記錄了柞蠶絲工藝的演變,更是滿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滿族作為中國的一個重要少數民族,其服飾藝術與柞蠶絲工藝的結合,展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審美。這些精美的絲綢制品和精巧的織布機,不僅展現了滿族服飾的歷史淵源,更彰顯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與創新精神。
丹東市鳳城市柞蠶絲綢博物館
守正創新:丹東柞蠶絲綢迎來新繁榮
丹東柞蠶絲綢曾一度淡出人們視野,但一代代丹東勞動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努力攻克技術難題。遼寧柞蠶絲綢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繅絲機,其技術創新填補了國際空白,為我國柞蠶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丹東市柞蠶絲綢生產技術不斷更新迭代。近年來,通過緊密結合傳統生產經驗與現代科技,丹東柞蠶產業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在柞蠶新品種選育與資源保護、柞蠶病蟲害防控、柞園生態建設、柞蠶放養技術及柞蠶良種繁育等研究領域都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中國柞蠶業的主要科技支撐。
繁榮發展: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齊推進
在深入探訪丹東市鳳城市地區蠶農的過程中,實踐團不僅掌握了柞蠶養殖的精細技藝和其獨特的生活習性,更深刻體會到了柞蠶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鳳城市全市有5萬人從事柞蠶放養,占農村勞動力的21﹪,隨著蠶繭市場價格的穩步上升,蠶民的年收入已達到2至3萬元,柞蠶養殖已成為丹東鄉鎮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對當地農村經濟的貢獻日益顯著。
此外,實踐團還走訪了當地的柞蠶絲綢服飾銷售店,進一步了解柞蠶絲綢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店內負責人向我們展示了以柞蠶絲為原料制作的高檔服飾和家居用品,這些產品憑借其卓越的品質和精湛的工藝,在國內市場備受青睞,并成功打入了日本、東南亞及歐洲等國際市場,成為鳳城市柞蠶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蠶農帶領實踐團觀察柞蠶
深度對話:共繪柞蠶產業發展藍圖
實踐團來到鳳城市自然資源局和草河鄉政府,工作人員為我們講述了柞蠶產業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未來規劃。柞蠶產業不僅限于繅絲織綢,而且在食品、保健、醫藥、日化及農業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鳳城市柞蠶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產業鏈條完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廣泛,是遼寧省柞蠶產業領頭羊,常年蠶業產值6億元左右。近年來,當地政府從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生態雙重目標出發,逐步優化柞蠶產業發展體系,建設第六批省級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形成了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農戶的生產格局,對本地區的招商引資和繁榮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地產業模式對全省乃至全國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參考意義。
實踐團與工作人員合照

實踐團在草河鄉政府合照
在這次支農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親身體驗了柞蠶養殖的全過程,還與當地蠶農、產業專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當地柞蠶產業會朝著更加專業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方向穩步前進,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方歆煜 劉彥宏 王冠蓉/文 方歆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