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學院武漢尋非遺之旅實踐團于7月下旬赴武漢高龍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深入探訪了當地的漢繡工作室、通草畫工作室、高龍博物館。實踐團在漢繡技藝傳承人陳才珍女士與通草畫藝術大師胡家洪先生的專業引領下,不僅親眼見證了漢繡的細膩與華美、通草畫的獨特韻味,還深刻領略了高龍舞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此次考察,不僅是一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直接體驗,更是一場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深度挖掘與理解。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它們跨越時空的界限,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讓每一位接觸者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與共鳴。
實踐團赴武漢高龍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合照
錦繡華章,千年漢繡
“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屈原曾在《楚辭.招魂》中以此句描繪楚繡的繡工精細、富麗堂皇,而漢繡便與楚繡一脈相承。漢繡作為一項傳承千年的技藝,是一項行走在指間上的藝術。實踐團在陳才珍女士的帶領下進入她的漢繡工作室參觀并學習了漢繡。
漢繡之美:絢麗與雅致的交響
漢繡之美,首先體現在其視覺上的震撼。不同于蘇繡的溫婉細膩與湘繡的清新脫俗,漢繡以其粗獷濃艷的風格獨步繡壇。繡品中,花鳥魚蟲、瑞獸祥云等吉祥圖案躍然布上,栩栩如生,通過抽象與夸張的變形手法,展現出強烈的裝飾效果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漢繡的色彩運用更是大膽創新,對比鮮明,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完美詮釋了“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
技藝精湛:針法多樣,層次豐富
漢繡的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它采用了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等多種針法,尤其是以“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分層破色,層次分明。繡品從外圍開始,層層向內走針,最終鋪滿整個繡面,使得繡品不僅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還富含豐富的層次感。漢繡藝人們憑借精湛的技藝和不懈的努力,將一根根細線編織成一幅幅精美的繡品,讓人在贊嘆之余,更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陳才珍向實踐團講解漢繡針法
傳承困境:機械復印與版權盜用的雙重挑戰
然而,在漢繡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困境。據漢繡傳承人陳才珍老師介紹,目前市場上存在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部分個體商戶和所謂的“漢繡傳承人”為了追求快速獲利,采用機械復印漢繡作品的方式,然后直接對照填涂速成一副作品。這種做法不僅嚴重違背了漢繡的傳統制作工藝和藝術價值,更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詐行為。更為嚴重的是,許多長期潛心研究漢繡的藝術家們花費大量心血創作的作品被直接盜取復制,這些粗制濫造的復制品流入市場后,不僅損害了原創作者的聲譽和利益,也嚴重影響了漢繡市場的健康發展。
夢筆生花,通草畫韻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一項源自清朝中期的古老藝術形式——通草畫,正通過非遺傳承人胡家洪的努力,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實踐團前往胡家洪的通草畫工作室參觀學習,見證了這位藝術家如何以匠心獨運,將通草畫這一傳統技藝推向新的高度。
中西合璧:通草紙水彩畫傳承百年風采
通草畫,全稱為通草紙水彩畫,以其獨特的畫紙材料和鮮艷的色彩著稱。這種畫紙由通草植物制成,保留了植物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質感,使得每一幅通草畫都獨具特色。胡家洪介紹,通草畫起源于19世紀廣州,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當時,西方畫家將水彩畫技法傳入中國,但由于運輸條件限制,他們選擇了通草紙作為替代畫紙,從而催生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工作臺上的礦物顏料
匠心獨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在胡家洪的工作室里,實踐團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通草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題材廣泛,涵蓋了人物肖像、市井生活、海港風貌等多個方面,而且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胡家洪表示,他在繼承傳統通草畫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美學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在創作過程中,胡家洪對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他親自挑選通草原料,經過復雜的加工過程制成畫紙;在繪制時,他使用天然礦物顏料,經過多次校色和調試,確保色彩純正且持久;在技法上,他結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和西方水彩畫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胡家洪先生在給實踐團講解通草畫
豎式舞法,漢陽高龍
在中華大地的傳統文化長河中,龍舞作為一種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間舞蹈,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深受各族人民喜愛。而在這眾多龍舞流派中,漢陽高龍以其獨特的豎式舞法和悠久的歷史底蘊,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矚目的文化瑰寶。
千年傳承,漢陽高龍獨領風騷
漢陽高龍,這一源自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的獨特龍燈藝術,自唐代貞觀年間誕生以來,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年的風雨洗禮。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與敬仰。在漢陽區的江堤鄉、永豐鄉及蔡甸部分地區,漢陽高龍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當地民眾喜愛,成為節日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節目。
高龍模型
豎式舞法,盡顯高龍威猛之勢
與其他龍燈藝術相比,漢陽高龍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豎式舞法。這種獨特的舞法使得高龍在舞動時更加高大威猛,氣勢磅礴。高龍的龍頭高達4米多,重達40公斤,由經驗豐富的舞者通過精密的協作與技巧,將其舞得活靈活現,仿佛真龍下凡,震撼人心。在表演中,舞者們口銜齒托,以叩、掃、舉、抖等動作套路,將高龍的靈動與威猛展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扎制精良,開光活動獨具特色
漢陽高龍的扎制工藝同樣令人稱道。每一條高龍都經過匠人們的精心設計與制作,從選材到成型,歷經數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此外,高龍的開光活動也頗具特色,通過一系列神秘的儀式,祈求神靈保佑,為高龍注入靈性。而與之相關的焚燒搶福活動,更是將節日氛圍推向高潮,讓人們在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承困境,亟需新鮮血液
然而,實踐團了解到目前扎龍技藝后繼乏人,已處于自生自滅狀態,瀕臨滅絕,急需搶救。
保護非遺:讓手藝人不再守藝,讓非遺精神不再遺失
盡管像漢繡、通草畫、高龍舞這樣的非遺傳承仍然面臨版權盜用,后繼無人等諸多困難,但實踐團通過參觀高龍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深刻了解并感受到了漢陽區文化和旅游局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號召,立足打造非遺強區,為非遺傳承提供了堅實的政策與資源支持。通過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發掘街區特色,漢陽區成功建立了多個具有影響力的非遺示范點。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非遺傳承的載體,也為非遺文化的展示、開發、教育、營銷和旅游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漢陽區在非遺傳承過程中,積極探索“非遺+文創”的發展模式,將非遺的精神屬性和物質屬性巧妙融合于文化創意產品之中。這種創新方式不僅賦予了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也拓寬了非遺傳承的路徑。通過打造漢陽非遺文化品牌,將非遺元素融入“漢陽造”等現有品牌內核,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了非遺文化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非遺傳承需要跟進時代,也需要腳踏實地。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非遺的博大精神,通過自己的力量呼吁身邊的朋友加入到宣傳非遺文化,保護非遺文化當中來。傳承非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更是中華文明的弘揚。而學習和保護非遺,能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文字:信息學院武漢尋非遺之旅 唐月強、余紅云、吳林澤
攝影:信息學院武漢尋非遺之旅 陳利偉、付浩、陳啟陽
審核:信息學院輔導員 袁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