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陶笛 李國鑫/文圖)為讓廣大青少年意識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2024年8月10日上午八點,河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匠心獨運,非遺傳承”社會實踐隊伍,來到開封宋都木版年畫博物館進行木版年畫文化學習實踐活動。本次實踐,實踐團隊的同學們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體會到了非遺傳承人守護非遺路上的堅守精神。
一抹色彩,連接古今繪盡中華。
木版年畫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文化的載體和社會的紐帶。實踐小隊進入展館后,首先由任先生的二兒子,李力先生為小組成員講解木版年畫的發展史。根據史料《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京城開封“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木版年畫最早出現在河南開封。一談到木版年畫的歷史,李力先生便侃侃而談,他從唐宋明清時木版年畫的發展史,講到宋代版畫的文化交流;從漢代“守門將軍”的門神雛形講到宋代反映市井的年畫出現。他講述了木版年畫繁榮的過去,也講到了因工商業改造和社會現代變革而造成的短暫失傳。
圖為李立為實踐小隊講解木版年畫起源。李國鑫 攝

圖為李立為實踐小隊講解木版年畫發展歷史。李國鑫 攝
一次創新,新型材料助文化傳承。
講解完后,實踐團隊成員與任鶴林先生及李力先生進行深入交流,用一句話描述任鶴林先生便是:“這一輩子,就活給了木版年畫。”李力先生了解到實踐團隊來自于材料學院,便強調到:“你們是材料方面的,那么我們木版年畫雕刻所用的材料怎么樣能夠進步,怎么樣使木版年畫更好的雕刻、保存,就是一個創新的思維方向。既然來了,那就要奔著不虛此行的目的......”李力先生很注重每位來此學習的同學,確保他們都能有所收獲。借材料的創新方向一題,李力先生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木版年畫雕刻所使用的材料,這些材料與材料制作的工藝共同構成了木版年畫的基礎,也讓團隊成員受益匪淺,為團隊成員利用所學專業知識,保護并傳承非遺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圖為李立為實踐小隊講解木版年畫材料創新。李國鑫 攝
一脈相承,承載文化弘揚自信。
最后團隊成員與任鶴林先生合影留念,結束了本次的實踐活動。傳統年畫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的轉型和大眾生活方式的急劇改變,也由于其制作工藝復雜,需要多道工序和手工技藝,導致傳承人越來越少,傳統制作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保護并傳承非遺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萬代,是青年一代應自覺承擔的重任。
圖為實踐團隊與任鶴林先生合影。李國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