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7月10日,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青’盡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行業發展青年觀察團實地考察位于南京市浦口區的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團隊深入了解垃圾焚燒電廠的工作原理以及其低碳環保的處理方式,體悟焚燒發電相比于傳統填埋的優勢所在。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增進公眾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認識,推廣綠色、可持續的垃圾處理理念。
一.實地參觀感受科技魅力
參觀過程中,學子們親眼見證了垃圾從進廠到焚燒發電的全過程。在垃圾儲坑區,雖然垃圾堆積如山,但現場并無明顯異味,這得益于先進的負壓系統和嚴格的密封措施。焚燒爐內,熊熊火焰將垃圾轉化為高溫煙氣,再通過余熱鍋爐產生蒸汽驅動發電機發電。整個流程高效、有序,展現了現代科技的強大力量。同時,廠區內設有電子總控室,可以在室內實時掌控各個流程的操作情況以及垃圾分解程度,有利于實時調控各步進程,達到效率最大化。
此外,學生們還參觀了煙氣(主要成分為NOx和SO2)凈化系統和飛灰處理系統。這些系統采用先進的環保技術,確保焚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灰渣等污染物得到有效處理,達到國家乃至國際排放標準。廠區外的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煙氣排放數據,接受公眾監督,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透明度。
二.先進技術引領垃圾處理新風尚
南京市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采用垃圾焚燒生成的水蒸氣帶動汽輪機轉動發電的方法實現電力再生,并使用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和SGH(蒸汽-煙氣熱交換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煙氣,不僅有效解決了“垃圾圍城”的難題,還實現了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污染。
與以往廣泛采用的衛生填埋方式相比,垃圾焚燒發電具有顯著優勢。填埋法雖然技術成熟、操作簡單,但占用土地資源多,且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臭氣擴散等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適合填埋的場地日益稀缺,填埋法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同樣的垃圾處理量,垃圾焚燒廠需要的用地面積只是垃圾衛生填埋場的1/20至1/15。垃圾焚燒發電則通過高溫燃燒將垃圾轉化為電能和熱能,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普通垃圾在衛生填埋場中的分解時間通常需要7到30年,塑料、玻璃等無機化合物降解時間長達百年以上,而焚燒處理只要2小時左右。每噸垃圾可焚燒發電400Kwh,相當于3口之家3個月的用電。焚燒后的殘渣體積減少90%以上,重量減少80%以上,極大減輕了后續處理的壓力。
三.社會宣傳提升公眾認知
針對公眾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了解較少的情況,本次暑期實踐還特別安排了知識宣講和互動交流環節。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垃圾焚燒發電的原理、優勢以及環保措施等方面的知識,解答了學生們的疑問。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們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
為了進一步擴大社會宣傳效果,實踐團隊還利用社交媒體、宣傳冊、海報等多種形式,向公眾普及垃圾焚燒發電的知識和環保理念。通過這些宣傳活動,實踐團隊希望激發公眾對環保事業的熱情,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行動中來。團隊成員相信,只有讓更多人了解并支持環保事業,才能共同建設一個美麗、宜居的綠色家園。
南京師范大學能源與機械工程學院“‘青’盡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行業發展青年觀察團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圓滿完成。通過此類參觀學習活動,同學們進一步普及垃圾焚燒發電知識,提升公眾環保意識,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同時,團隊成員也呼吁政府和企業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引進更多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和水平,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文字:楊若曦
圖片:“‘青’盡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行業發展青年觀察團
審核:陳宇軒、劉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