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淮北師范大學“紅色基因深植八皖,奮進五年再啟新篇”調研團前往淮北市博物館,深入探尋這座城市的豐富歷史文化。淮北市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地方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更是大運河繁華歷史的見證者。





淮北市博物館創建于1976年,2004年9月新館開館,占地面積40余畝,建筑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館內收藏了1萬余件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件(套),涵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山孜文化到近現代的歷史。特別是隋唐大運河淮北柳孜遺址出土的文物,占據了館藏文物的70%以上,這些珍貴文物是大運河歷史的真實寫照。
在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安徽省主場活動中,淮北市博物館展示了包括“北宋景德鎮窯影青釉抱鞠童茶寵”和“《博物館里看淮北》繪本”在內的24種共計257件文創產品,每一件都是淮北歷史文化的縮影,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走進主館,館內的大運河主題展覽,通過文物展示、遺址復原、木雕、塑像、繪畫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隋唐大運河的繁華盛景。其中,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的復原展示,讓調研團仿佛回到了那個繁忙的運河時代,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強烈熏陶。在隨后的詢問中,調研團了解到1999年柳孜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8艘唐代沉船,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發現。更讓調研團成員肅然起敬。

淮北市博物館館長胡均介紹,大運河不僅促進了商品流通和技術交流,還極大地刺激了古代制瓷業的發展。館內展示的各類瓷器,如唐鞏縣窯三彩獅子抱柱、越窯青釉執壺等,代表了古代瓷器生產的較高水平。

通過這次的實地調研,調研團對于淮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這座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更添幾分理解和敬意。相信無論過去多久,淮北市博物館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底蘊和文化都不會被泯滅,而是會在歷史的蒙塵中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