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鄉村,解構中國對蝦“密碼”
“農業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為深入了解中國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現狀及鄉村養殖戶養殖模式,2022年8月10日,在指導老師閆玉科、劉建勇教授的帶領下,廣東海洋大學興海種業團隊深入大連市瓦房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研大連尹世春家庭農場發展情況,探尋養殖困境解決方案。
破解困境共繪種業發展新畫卷
大連是寒暑交界的黃金地帶,是世界公認最適宜農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長的緯度。這里匯聚了櫻桃、海參、鮑魚等眾多享譽國內外的名優特色農產品,是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動力。瓦房市是大連養殖的主要地區,團隊通過對瓦房店企業和蝦農的調研,對北方養殖模式與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興海種業團隊的第一站來到了大連尹世春家庭農場。大連尹世春家庭農場是一家以水產養殖為主的個人獨資企業。企業負責人尹世春帶領興海種業團隊在去參觀南美白對蝦養殖場的途中,回顧了企業近年來飽受水質難以調控之痛,養殖場里的南美白對蝦突然大量死亡,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在去年,團隊向企業詳細介紹了“興海1號”,綜合分析北方養殖問題,“興海1號”的各項優良性狀得到了企業的肯定,試養結果表明,南美白對蝦“興海1號”養殖成活率提高,養殖效益明顯提升。企業主要負責人表達了對團隊研發技術的高度贊揚,“興海1號”的優良性狀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時負責人在了解到團隊通過農無償提供技術幫扶,召開技術培訓會,并且發放《農村科技口袋書》等一系列活動進行助農之后,高度贊賞了團隊的助農行為,在對蝦產業的發展的過程中,團隊的付出發揮了顯著作用,看到當代青年充分應用所學,切實解決鄉村產業問題,他也向團隊提出了建議,可以今后定期回訪農戶,及時解決蝦農養殖中遇到的問題,更好的解決對蝦養殖難題,并且在此過程中可以扎實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配套養殖引領蝦農致富路
在與企業技術人員詳細溝通中,隊員們了解到,北方南美白對蝦養殖主要為粗放養殖,而“興海1號”具有抗高氨氮、耐低溶氧的優良性狀,有極強的抗逆性,在北方養殖優勢顯著。同時,團隊前往養殖場水域調研時發現,在沿海的高鹽環境下,普遍存在對蝦養殖密度低、致病弧菌高、水質變化快等問題。興海種業團隊隊長王金嬌向企業負責人尹世春推薦了興海“四化一體”配套養殖技術方案,從養殖設施、病害防控、水質調控、生態模式四個方面規范養殖方法。興海種業團隊堅持推廣良種及配套良法,針對不同的養殖環境,提供最佳養殖方法,用配套養殖提高養殖成活率,降低污染,解決養殖環境問題,助力鄉村振興,為養殖戶開辟一條致富之路。
良法推廣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興海種業團隊跟隨尹世春的步伐來到了第二站——養殖戶的工作地。經過與養殖技術人員的交流,團隊對大連市瓦房市乃至遼寧省的養殖模式和痛點難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養殖過程中仍存在著機械模仿的問題,缺乏配套養殖良法。繼續深入養殖戶,團隊也深刻認識到打破養殖困境迫在眉睫。興海種業團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實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在未來,興海種業團隊將繼續深入鄉村,為蝦農提供養殖技術幫扶,推廣良種及配套良法,實現對蝦產業可持續發展,助力蝦農走好對蝦養殖致富路,用堅持、專業和熱愛在農村揮灑汗水,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共同繪就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
- 未雨綢繆,爭做更好
- 2022年7月2日星期六,計信學院赴黃山市安凌中心學校“彩虹e教”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在黃山市安凌中心學校正式展開第一天支教活動。
- 09-05 關注:0
- 殷殷囑托,助夢前行
- 2022年7月8日(星期五)下午16點整,安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黨委書記袁興龍和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系主任王濤春親赴安徽省黃山市祁門
- 09-05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