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名片”,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展現出獨特魅力。
為深入貫徹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究“三治融合”理念在鄉村治理中的落地實踐,杭電“天天向上”社會實踐團隊立足基層一線,深入蕭山區鄉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和沉浸體驗,全面了解數字賦能下,新時代楓橋經驗“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實施成效。
一、走進基層:多維調研全面感知
團隊深入田野村居,與村委干部、綜治專員和村民代表面對面交流,聆聽鄉村治理故事,感受數字賦能與“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圖1新豐村村委訪談
在新豐村,村委干部向團隊介紹了自2021年起推行的“青年新豐積分考評制度”。村民參與志愿服務、出租房檢查、環境整治等活動可獲得積分,一次活動可兌換約30元,年底積分可統一兌換實物或食堂用餐。積分兌換覆蓋本村居民及外來“新新豐人”,促進全民共治。干部指出:“村民通過積分系統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分數,也會因為不良事件被扣分,后臺系統自動處理,保證公平透明。”
新豐村的數字化建設不僅體現在積分制上,還延伸到公共服務與治理體系。村里開發的“小程序”可發布志愿活動、上報垃圾、安排互助任務,并與網格員管理聯動,實現及時分派與問題跟進。議事廳、調解室和警務室等治理空間配合數字化系統運作,使民情雙訪會、保潔協調會等活動高效開展,基層矛盾糾紛明顯減少。
二、傾聽民意:真實反饋映照成效
為深入了解“三治融合”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團隊深入蕭山區11個鄉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與面對面交流,傾聽群眾聲音,收集一線反饋,全面掌握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鄉村治理中的成效。
圖2團隊在田間路上與垃圾回收人員交流
在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在田間路上與垃圾回收人員攀談,了解到智能垃圾分類的運行機制。垃圾回收員介紹道:“我們村早晚收兩次垃圾,村民都很自覺,既方便又高效。”他還補充說,村子實行‘四定一撤’,每個垃圾桶都有二維碼,掃描后能自動記錄垃圾重量并計入積分。
圖3與村委干部交流
通過問卷和訪談,團隊深入了解了村民的數字化治理認知、參與及滿意度。調研發現,積分制、數字化治理和鄉賢調解等舉措,讓村民更愿意參與治理,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變化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并對鄉村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三、沉浸體驗:實踐感悟融入服務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不僅停留在“看”和“問”,更主動參與到村莊的日常治理中,積分制作為撬動村民參與的關鍵支點,給團隊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蕭山區積分制治理的創新典范,昇光村特別注重將德治理念融入積分體系,不僅獎勵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等美德行為,還將違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行為納入扣分范圍,真正實現了用"積分賬本"記錄文明足跡,以"數字治理"涵養鄉風民風。
圖4昇光村講解員介紹“微信治村”等數字化治理模式
此外,團隊還體驗了“微信治村”模式,村民只需關注村級微信公眾號,便可實時了解村務動態、財務公開、宅基地審批等事項,實現“碼上知、碼上辦”。線上“楓橋式檢察e站”和線下“娘家人”調解品牌相輔相成,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社”真正落地。
圖5了解宣傳欄內容與積分規則
團隊了解到,宣傳上線上線下聯動,通過微信公眾號解讀、文化墻繪制、鄉賢宣講等形式入腦入心,昇光村還將遵守情況與積分制、評優評先掛鉤,以“軟約束”涵養文明鄉風,讓村規民約成為德治教化的鮮活教材。
結語:
此次蕭山之行,“天天向上”團隊深切感悟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三治融合”中的生動實踐:積分制激發自治活力,微信治村暢通服務末梢,多元調解夯實和諧根基。團隊將以青春實干,把楓橋智慧融入鄉村肌理,書寫振興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