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碳,向海圖強”團隊赴威海市海洋發展局開展調研
為深入探究地方海洋碳匯交易的實踐經驗,近日,山東大學(威海)“海納百碳,向海圖強”調研團隊走進威海市海洋發展局,與工作人員圍繞產權界定、社區參與、項目成本等核心議題展開交流,并重點關注了山東省首筆碳普惠海洋碳匯交易項目的實踐經驗。
訪談中,工作人員提到海洋碳匯交易的核心前提之一是明確產權歸屬。他介紹,威海作為國家海洋碳匯研發基地,目前海洋碳匯涉及海域使用權、生態產品所有權等多重權利,然而現有法律對碳匯產權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帶,這制約了海洋碳匯交易開展。
談及社區參與,工作人員分享了威海的探索經驗。在部分海洋碳匯項目中,當地漁村通過參與紅樹林種植、近海生態修復獲得勞務收入,同時可享受項目收益分紅,但參與度仍有提升空間。目前,多數漁民對碳匯交易認知不足,需加強宣傳引導,讓社區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項目成本過高是另一大痛點。工作人員以榮成大天鵝保護區碳匯項目為例,從前期生態修復、碳匯計量監測,到后期核證交易,每畝成本可達數千元,高額成本讓部分企業望而卻步,需依靠政策補貼與金融創新降低門檻。同時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7月初,該保護區完成山東省首筆碳普惠海洋碳匯交易,榮成農商行、農業銀行威海分行主動購買碳匯,既為項目注入資金,也為金融機構參與碳匯交易提供了范例。
此次訪談讓團隊收獲頗豐。接下來,團隊將結合訪談所得,進一步優化產權界定、成本分攤、社區參與的解決方案,助力“雙碳”目標下海洋生態價值的充分釋放。
社會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