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工大學的校園里,從南湖到余家頭,從課堂簽到到食堂掃碼,網絡構成了莘莘學子學習與生活的無形脈絡。作為一所理工科見長的高校,學子們對技術的擁抱更為緊密。然而,在這座“數字象牙塔”內,技術與便利的陰影之下,信息安全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一項由作為這項調查的發起者和參與者,我們既是觀察者,更是責任主體。本次調研對我們武理大學子而言,不僅是一次社會調查實踐,更是一面審視自我的鏡子。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將理工生特有的嚴謹邏輯從實驗室延伸至數字生活。我們倡議:從管理好一個密碼、警惕一個鏈接、清理一張照片這些微行動開始,在日常中培養“數字潔癖”。在課程小組、學生組織和宿舍內部,形成互相提醒、共筑防線的安全文化。希望這份來自同學身邊的調查,能喚起更多人的共識與行動,讓我們共同將校園網絡環境,不僅建設成技術上的高地,更成為安全素養上的標桿。
學生自發組織、面向校內同學的網絡安全意識調研,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并描摹出我們身邊最真實的數字生存圖景。
本次自主調查揭示出一個引人深思的矛盾:身為未來工程師和科技人才的我們,雖擅長運用技術,卻時常在技術的陷阱前顯得天真而無措。“便利性優先”的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壓倒了對潛在風險的警惕。調研數據顯示,“密碼重復使用”現象在受訪同學中極為普遍;超半數同學曾為節省流量而連接身份不明的公共Wi-Fi。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同學在社交媒體分享實驗室成果、校園卡、甚至含有個人信息的作業截圖時,并未意識到這些數字痕跡可能被惡意利用。一位參與深度訪談的同學坦言:“總覺得詐騙是針對不太會用手機的人,我們這么年輕,怎么會被騙?”這種技術自信與安全漠視并存的心態,已成為我們身邊最大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