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寧波大學法學院“矩光”調研小隊正式啟動以“消費合同格式條款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與防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隊員們頂著炎炎烈日,深入街頭巷尾、消費場所,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開啟了對消費合同格式條款的首次探訪,用專業視角捕捉一線真實情況,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收集第一手資料。
店家走訪:國民水鋪與理發店的“條款迷霧”
7月10日,調研小隊首先來到連鎖品牌“國民水鋪”的寧波分店。調查發現,該店對法律條款的認知幾乎空白,多數“完全不知道”《民法典》對格式條款的要求,甚至不清楚“最終解釋權”“過期作廢”等條款可能無效。
在運營中,他們幾乎未因條款產生糾紛,也“沒特別做啥”來規范條款,認為“沒啥麻煩的”。其核心訴求是獲得“政府安全條款清單”和“自動檢查合同的工具”,以便在低成本前提下實現合規運營。
健身美容類商家:條款模板化明顯,法律認知待提升
7月11日,調研小隊通過調查問卷,發現以美容美發店為代表的健身美容類商家,其從業人員多為“管賣東西/服務的”,在條款使用上存在明顯的模板化傾向。該類商家在合同或會員卡說明中較少使用“最終解釋權歸本店”“充值卡到期作廢”等條款,但采用的條款多為“直接抄的模板”,未經過專門設計。
在法律認知方面,這類商家對條款效力的判斷較為模糊。例如,對于“會員卡到期余額作廢”條款,多數認為“知道法院會判不算數”,但對“最終解釋權”條款卻有部分商家覺得“法院會認”。同時,他們對《民法典》中格式條款需“顯著提示”“內容公平等要求僅“大概聽說過”,缺乏深入了解。過去兩年,該類商家基本未因條款引發投訴,也未專門采取合規措施,多處于“沒特別做啥”的狀態。
他們在條款選擇上更為謹慎,多數表示“沒用過常見的不公平條款”。但在面對條款效力問題時,不確定性顯著——超過半數商家對“店內受傷概不負責”“拆封商品不退換”等條款的法律效力“不太確定”,既不清楚法院是否會判定無效,也難以明確自身責任邊界。
他們較少因條款引發糾紛,過去兩年投訴記錄“一次都沒有”。在合規措施上,既沒有專人檢查條款,也未采用合規模板,僅少數商家會“等客人投訴了再改”。他們普遍希望獲得“免費的法律咨詢”和“條款培訓”,認為當前監管要求“大部分合理,但部分地方太嚴”。
調研反思:讓條款“見光”,讓權益“落地”
以上三類商家的調研結果顯示,線下市場格式條款的使用呈現“規模越小、條款越少、認知越弱”的特征,法律意識與合規措施的欠缺仍是普遍問題。接下來,團隊將結合調研數據與相關法律規定,進一步分析問題根源,為推動商家規范使用格式條款、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