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與網絡文化多元發展的當下,在線音樂平臺不再局限于娛樂功能,逐漸成為大眾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其中,網易云音樂評論區負面情緒聚集、傳播的“網抑云”現象尤為突出。在此背景下,來自合肥大學教育學院及外國語學院學子組成的團隊,聚焦Z世代大學生群體,深入開展了“網抑云”現象的調研實踐,為守護青年心理健康、構建清朗網絡環境積極探索。
本次調研中,項目團隊采用分層抽樣的問卷調查法,覆蓋不同專業、年級、地域的全國高校學生,共獲取有效問卷1313份;同時結合深度訪談法,通過對半結構化訪談文本進行開放編碼,深入挖掘典型個案背后的心理動因。在數據處理環節,將定量的SPSS統計分析與定性的NVivo三級編碼相結合,提煉出七大核心范疇,揭示了Z世代大學生參與“網抑云”的多元表現與生成機理。
調研發現,不少受訪大學生都曾在音樂平臺發布消極評論,其中女性、文科生和一線城市學生占比更高。平臺匿名性帶來的“樹洞效應”,雖讓年輕人敢于傾訴內心,但也容易使他們陷入“越喪越孤獨”的循環。此外,60%以上的用戶發現,平臺算法存在“推波助瀾”的問題,當用戶瀏覽悲傷歌曲或評論時,算法持續推送同類內容,形成封閉的“情緒閉環”,阻礙了年輕人直面現實問題的能力。
針對“網抑云”參與類型的顯著分化,團隊提出“精準識別、分類干預、持續支持”的分層引導策略,呼吁政府、行業、高校、社會從多個層面進行分級指導干預。本次調研實踐引發對青年心理健康與網絡環境建設的廣泛思考與討論。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調研成果,助力更多年輕人告別“云端感傷”,擁抱“心靈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