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這一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以科技賦能文化創新傳播。
花鼓戲作為湖湘文化瑰寶,是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省三大傳統戲曲之一。但是當前花鼓戲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演出市場萎縮,年均演出不足50場;人才梯隊斷層,40歲以上演員占比近八成;劇目流失嚴重,30%傳統戲目已失傳。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存續發展亟待破局。在此背景下,武漢大學“寸影花鼓”實踐團隊應時代需要,積極研發非遺戲曲交互體驗裝置,以數字技術煥醒花鼓戲非遺傳承的新活力。
“楚韻千年,鼓樂未央。”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正在武漢光谷第二十五小學展開。為踐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武漢大學“寸影花鼓”團隊以花鼓戲為魂,以數字光影為媒,走入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二十五小學,與該校學生積極互動,用精心研發的非遺戲曲交互體驗裝置帶領學生體會花鼓戲非遺傳承之美。
在活動現場,“寸影花鼓”團隊成員首先為小學師生們介紹了花鼓戲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等知識。讓孩子們對花鼓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團隊展示精心研發的非遺戲曲交互體驗裝置。小學生們被這個新奇的裝置深深吸引,積極參與花鼓戲交互體驗,舉起特制手電筒,激活劇中角色,體驗“光影換景”的奇妙過程。
該裝置以花鼓戲非遺藝術為文化內核,保留了戲曲藝術精髓,又提升了互動感和參與感,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花鼓戲的魅力。
在體驗結束后,團隊成員與小學師生們進行互動交流,了解孩子們對花鼓戲的興趣和學習需求。在交流體驗中,孩子們稚嫩的話語中滿是對花鼓戲及交互裝置的好奇,“哇,這個手電筒好酷啊,一照就能變場景!”“這個角色好像活了一樣!”光谷第二十五小學的張老師也贊不絕口:“這種互動裝置太有創意了!孩子們對花鼓戲的興趣一下就被點燃了,比傳統說教式教學強多了,希望能多一些這樣的活動。這次實踐進校園活動給孩子們帶來新奇體驗的同時,也助力非遺的傳播;蛟S這一次互動體驗之旅將放飛孩子們心中的花鼓戲之夢。”
通過這次活動,“寸影花鼓”團隊以當代的科技表達古老的戲曲韻律,讓孩子們用稚嫩的雙手在虛實光影間,續寫著“擊鼓踏歌”的文化新篇章。這種創新的傳承方式,不僅讓花鼓戲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更為傳統文化的延續開辟了新的道路。
據悉,武漢大學“寸影花鼓”團隊錨定“進心靈-亮基層-見世界”“三步走”戰略,未來三年將完成大多數小劇種數字化建檔,組織智慧戲曲研學,推動戲曲進校園,進社區,借“一帶一路”推動跨文化交流,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國花鼓戲魅力。
“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浪潮中,讓我們一起以匠心守護文化根脈,以創新點燃傳承星火,讓每一段瀕危唱腔都在數字時代找到永恒舞臺。讓00后用他們熟悉的方式,續寫傳統文化的當代篇章。”團隊成員在后續回顧中真摯地表示,“我們以花鼓戲為起點,期冀助力更多非遺戲曲在當代煥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揚帆出海,讓世界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別樣魅力,正如總書記所言,彰顯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團隊表明,后續將堅守初心,以數智賦能傳統文化,憑借非遺戲曲交互體驗裝置,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