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觀西和·青春行|千年傳承·古法技藝:麻紙
劉河村麻紙基地實踐為進一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傳承人提供了更多政策支持和展示平臺。在此背景下,許多傳承人走出家門,將傳統文化帶進校園、社區,甚至推向國際舞臺。這種跨界合作和傳播方式,不僅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體,也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匠心傳承紙墨人生紙與墨,作為文字的承載之物,歷經時光流轉,其馨香依舊蘊含著深厚的詩書氣韻。造紙、制墨、雕硯、活字印刷,這些古老的技藝承載著沉甸甸的文化底蘊,而那厚實且布滿老繭的雙手,所傳承的正是最為風雅高遠的意趣。
西和麻紙制作技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傳承方式主要以家傳為主,目前已形成六代傳承譜系。每一代傳承人都致力于保留和發揚這一古老技藝,如胡鳳鈺作為第五代傳承人,至今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技藝流程。
古法技藝“造紙七十二道手,上墻還要吹一口”,這是人們對古老造紙術的一句形象比喻,東漢蔡倫研發的這一套古老而復雜的工藝流程,在甘肅省西和縣西高山鎮劉河村的麻紙工坊里,仍被世代相傳。西和麻紙制作與中華民族傳統麻紙制作技藝基本上同源。同時,保留了原始、復雜、完整傳統的麻紙制作工藝流程,大都以家庭作坊生產形式為主。歷經備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制漿、打撈、麻錢記數、榨水、上墻、撕下扎捆、刀切剪齊等72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原料采自天然野生構樹皮,是古代麻紙制作的主要原料,具有原材料和制作工藝流程的獨特性價值。
在傳承人胡鳳鈺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們親手參與了麻紙的制作過程。其中抄紙是麻紙制作中最考驗匠人手藝的環節。在胡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們小心翼翼地用竹簾從紙漿池中撈出一張張薄厚均勻的濕紙,再層層堆疊,用木板和大石塊壓干水分。并將紙張貼上墻后經過完全晾曬干燥后,再一張張揭下,裁剪、打捆最后制成陳品麻紙。
西和麻紙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及物質財富,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保護和傳承西和麻紙制作技藝,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西和縣緊緊圍繞促進鄉村文化產業振興,深度挖掘麻紙產品內涵,緊跟互聯網發展浪潮,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著力打造品牌優勢,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利用現代影音、影像技術全面記錄西和麻紙的制作技藝和傳承過程,通過網絡投放、活動引流等方式,將產品銷售到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麻紙已經借助網購平臺實現了出口、走出了國門。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攝影學院學生們不僅親身體驗了西和麻紙的制作過程,更深刻理解了這一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他們紛紛表示,將積極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