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授闡明在中醫理論中,近視多為陽虛陰盛、心陽不足、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久視傷睛、先天遺傳等因素導致的目絡淤阻,精血不能濡養目竅,治療方面強調滋補肝腎、益氣活血。針灸可調補氣血,壯氣血生化之源氣,使眼部得到供養、疏通眼部周圍經絡阻滯,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治療近視的效果。
對于針灸治療近視的選穴,高教授認為主要以足三陽經及經外奇穴為主,選取部位以頭頸部為主,其中睛明、攢竹、風池、太陽、四白、承泣、合谷、光明、足三里、絲竹空是最具臨床選穴治療近視意義的腧穴。
對于針灸治療近視有哪些優勢,高衛萍教授認為,針灸通過調節全身的經絡和氣血不僅可以治療眼病,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整體健康水平。同時針灸是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相比手術風險較低,沒有術后并發癥和恢復期,患者更容易接受。針灸治療副作用較少,適合長期治療和調理,且針灸在緩解眼疲勞、干眼癥等癥狀方面效果顯著,對于一些無法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的慢性眼病,針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案。針灸通用于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包括兒童、成年人和老年人,尤其適合一些對手術有顧慮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
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高教授提到,非遺針灸仍存在顯著優勢。眼鏡僅能矯正視力,但不能改善眼部健康或減緩近視的進展,針灸通過改善眼部血液循環和調節視神經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近視的進展和改善視力。近視手術可以快速矯正視力,但存在手術并發癥、術后干眼等風險,而針灸風險低,適合不愿意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并且可以作為手術后的輔助治療,幫助緩解術后癥狀。藥物治療可能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對身體有負面影響,而針灸副作用少,適合長期治療和保健。
展望非遺針灸傳承的未來,提到如何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非遺針灸,高衛萍教授認為需要綜合考慮文化、教育、科技和政策等多個方面。教育方面可通過在中醫藥院校加強理論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通過師徒傳承、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方式傳授技藝,培養優秀的年輕針灸師;通過繼續教育為現有的針灸師提供持續教育和進修機會,豐富針灸師的知識和技能。文化方面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科普講座和社區活動向公眾普及針灸知識,提升社會認知度,同時加強與國外的醫藥文化交流,推動針灸療法在全球的傳播,提升國際認可度。政策支持方面,可通過支持政策推動針灸治療領域的發展。同時可實施醫保覆蓋,將針灸治療納入醫保范圍,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促進針灸的普及應用。
非遺針灸傳承目前仍面臨著眾多挑戰。高衛萍教授指出,年輕一代對傳統中醫藥文化興趣不高,非遺針灸的傳承面臨斷層風險,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許多患者更傾向于選擇西醫治療,針灸在某些疾病治療中的地位受到挑戰,大眾認知不足,部分患者對于針灸的科學性和療效仍然存疑。
針灸傳承的創新點和突破口仍然需要探索,我們可以通過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智能針灸設備,提高治療的精淮性和安全性。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分析針灸治療數據,優化治療方案,提高療效。
通過這次對高衛萍教授的采訪,同學們了解到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針灸治療近視的原理、優勢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受益匪淺。團隊成員一致認為,身為中醫藥院校的學子,應當積極投身于中醫藥文化的宣傳與發展,從原理上向社會科普非遺針灸的益處,向大眾展示非遺針灸治療眼疾病的成功案例和真實的患者治療感受,提升公眾對非遺針灸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推動實現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傳承與發展,為中醫藥文化的推廣與傳承提供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