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報告旨在介紹我所參與的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團隊對于柳腔的發展與傳承進行的社會實踐經歷。我們團隊的目標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活動,傳承和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腔”。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包括參觀即墨柳腔藝術文化中心、探訪即墨非遺柳腔園袁玲工作室等。通過這次實踐,我們增強了即墨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腔的理解和傳播能力,也提高了團隊合作和組織能力。實踐結束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發展與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并愿意為繼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腔而努力奮斗。
正文:
【實踐目的】
我們團隊的實踐目的是通過了解柳腔的發展歷史起源過程,用自己的方式發展傳播,并帶動大家對于非遺文化的重視。作為大學生,我們認識到非遺是一種文化教育,傳承和學習非遺可以培養和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自信。而保護非遺文化也是同我們息息相關之事。非遺不僅蘊涵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情感理想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還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生命基因,是維護一個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保護非遺也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保護非遺也就是保護各民族絢麗多姿的傳統文化,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實踐內容】
“尋脈柳腔”團隊前往即墨柳腔藝術中心與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學習了解,深入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腔”的歷史起源、發展過程、文化特征、代表劇目等,為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我們在與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交流過程中,切身體會到柳腔的魅力,團員們與即墨柳腔藝術中心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學習表演,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隨后我們拜訪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腔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青島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即墨戲劇家協會主席—袁玲,了解了柳腔的傳承情況,并感受到非遺傳承人對柳腔的熱愛、用心和保護這些非遺文化,團員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專業優勢對柳腔的傳承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團隊成員以及邀請柳腔愛好者的同學,進行柳腔學習實踐課程,通過柳腔咬字、旋律的學習加深團隊成員以及戲曲愛好者們的興趣。同時鍛煉了人們的表演能力。團隊成員秉承著“舊日調換新曲,炎黃譜華章”的理念,以學習傳承柳腔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柳腔展示活動,推動團隊及愛好者對于戲曲的熱愛,提高人們自信心,加強文化自信。隨后團隊成員對柳腔藝術中心進行年前最后一次的調查采訪,并且向戲曲愛好者開展“以文化傳承為基,揚我中國魂”為主題的傳統文化傳播講座,培養人們積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戲曲文化繁榮發展。
【實踐總結】
通過這次大學生團隊“尋脈柳腔”的寒假社會實踐,我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長。首先,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參觀柳腔藝術文化中心和與老前輩的交流,我們感受到了柳腔的魅力,也明確了自己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的責任。其次,我們提高了團隊合作和組織能力。在活動策劃和組織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協作和分工合作,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通過實踐,我們了解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更好地傳播和弘揚非遺文化。最后,我們加深了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意識和決心。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將繼續努力,將非遺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對非遺文化的堅守和傳承。總之,這次大學生團隊“尋脈柳腔”的社會實踐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經驗和成長機會。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并將繼續為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而努力奮斗。